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2022年重博新‘声’代春季班”结业仪式

“序厅中这块巨大礁石叫做滟滪堆,它曾位于瞿塘峡入口处夔门,过去无论枯水时节还是洪水暴发,船只行驶到这里特别容易与滟滪堆发生碰撞……”7月4日下午,一个稚嫩响亮的童声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传出,原来这里正在举行“2022年重博新‘声’代春季班”结业仪式,八位小小讲解员站在舞台上运用图片为大家讲解《壮丽三峡》美景。


“2022年重博新‘声’代春季班”结业仪式现场(唐云 摄影)


小小讲解员们的现场表现只是本次结业仪式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充分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孩子们还进行了小提琴独奏、原创独舞、诗朗诵、古筝演奏等令人眼前一亮的才艺展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舞台完完全全属于孩子们,结业仪式的主持人也是由小小讲解员春季班的同学担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2年文旅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博物馆创新利用阵地开展服务、推动优秀服务进校园、设计适合下基层的教育项目等内容,以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


小学员的古筝演奏(唐云 摄影)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应政策,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素质人才,三峡博物馆公众教育与服务部精心打造“2022年重博新‘声’代春季班”培训课程,通过前期老师们的反复试课、修改,首次推出周六周日共4个精品小班课程,共招收9-12岁学员80名,于2月19日开班至6月19日结业,开展14次培训课程。全套课程围绕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展开深度系统的文物讲座培训和讲解技能实操演练,让9-12岁这个正值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年龄段的孩子们能够在博物馆的课堂和展厅里学得进、记得住、讲得出。

经过四个月的学习,学员们了解到三峡雄奇壮阔的自然风景,三峡人家的衣食住行,透过件件展品中探寻千年前的印记,从张张图片感受这片神奇热土代代传承的历史记忆。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座学习外,他们还走进展厅,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讲解员,怎样使讲解技巧和内在知识有机统一,才能呈现出自然规范的讲解状态。

经过反复的训练后,大家进步明显,从最开始紧张照着资料朗读甚至哭鼻子,到后来从容大方地为陌生观众讲解。在结业考核时,小小讲解员们俨然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小主人。当他们为现场的父母、考核老师、游客介绍壮丽三峡的历史文化时,自信的微笑,笔挺的站姿,规范的手势都凝聚着他们一百二十天的努力付出,可爱的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困难前战胜了自我,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里收获了专属于他们的成长和掌声。


八位小讲解员在舞台上讲解《壮丽三峡》美景(唐云 摄影)


据了解,2010年,三峡博物馆以专职讲解员为授课老师,以展览和文物资源为课程开发基础,创新开办公益教育项目“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后更名“重博新‘声’代”)。“重博新‘声’代”成为三峡博物馆第一个教育品牌,也是持续12年的代表性教育项目。

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该项目累计培养小小讲解员千余人,不少学员已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有的还一直在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工作。2017年“重博新声代——小小讲解员”还入选了重庆市第一批(30个)重点志愿服务项目。

除了立足博物馆展厅,2018年9月,三峡博物馆正式与重庆市中华路小学展开合作,用课后兴趣班课程的方式,让小朋友们通过了解博物馆文物,体会家乡背后的故事,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多样化”的课程建设目标,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向青少年公共文化教育资源有效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度贯彻落实“志智双扶”政策,让贫困山区青少年充分享受博物馆优质的文化资源,三峡博物馆特根据山区青少年学习认知情况量身定制“重博新声代”培训课程,将特色教学课程带到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开展系列培训活动。

时光飞逝,不忘天道可酬勤;未来如诗,希望催人更奋进。“重博新‘声’代小小讲解员春季班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爱上家乡,爱上博物馆,并在博物馆里学到知识,在展厅实践中大胆展示自己,真正践行博物馆社会教育这一重要功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人员表示。(唐云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