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两山”转化,不妨试试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内在价值合理高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了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饱含了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这已成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破解我国当前资源环境约束难题,践行“两山”理念、落实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

ROD(以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POD(以城市公园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等近年来出现的资源、生态导向性开发模式,在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及产业经济绿色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已成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方式。

 

通过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有效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ROD、EOD、POD等导向性开发模式思路相接近,主要是在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基础上,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发展特色产业,以实现外部经济性内部化以及人类开发与自然相融合、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区域内统筹推进、产业与保护修复活动关联性融合、一体化开发实施以及效益内部平衡是资源、生态导向性开发模式重要特点。同时,ROD、EOD、POD三类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保护对象的不同:ROD模式不仅针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涉及对文化遗产、自然村落等人文资源的保护;EOD模式针对的是生态环境治理;POD模式针对的是各类城市公园。需要注意的是,三类导向性开发模式边界尚不十分清晰,均是对于某一区域进行一体化保护性开发,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如西溪湿地的开发模式采用的是POD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湿地资源得到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提升,并且湿地生态系统也促进了周边片区的发展,这与ROD、EOD概念相吻合。

自然资源为生态产品的供给提供了物质基础,生态保护修复是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的重要路径。同时,ROD、EOD、POD等导向性开发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就是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因此,上述导向性模式能够在生态产品供给阶段发挥关键作用,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通过资源生态导向开发实现优质生态产品溢价及价值显化


ROD、EOD、POD等导向性开发模式的目标是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该模式的项目实施主体也需要通过开发来均衡保护成本,激励和强化保护的动力。因此,在该类模式中存在两个层面关系:

一是在模式框架内,项目实施主体需要获益来补充生态保护修复活动费用,特别是对于社会资本来说,能否获益是其是否采用这类模式并介入生态保护修复活动的关键。在该过程中,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获益活动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生态产品,使得项目实施主体可将其作为物质资料开展具有关联性的产业项目。生态产品的价值也在产业经营收益中得到了显化,收益带来的良好现金流可反哺保护修复和运营维护的投入,从而确保其持续开展。

二是项目实施主体在导向性模式中的开发活动会享受到优质生态产品的溢出红利,促使其获得激励而更愿意持续投入以保障优质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形成一个保护促进开发、开发带动保护的良性循环。

 

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有待拓展和完善


ROD、EOD、POD等导向性开发模式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方式,为生态产品、特别是难以入市交易的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显化提供了有效路径。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产业组合、投资回报期长等问题,影响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与价值显化。建议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导向性开发模式:

强化规划引领。一体化开发与实施是ROD、EOD、POD等导向性开发模式的关键,这就需要在规划阶段统筹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有效识别突出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修复方案,筛选发展空间大、市场预期好、反哺能力强的产业,分析相关保护修复活动对关联产业的价值提升程度,在不影响保护修复进程与效果的同时,实现产业收益最大化。

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传统的土地增值、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开发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例如引入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系统碳汇交易、清水增量交易等资源环境指标交易等,以提升导向性开发模式造血能力。

深度融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成果。在建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关键技术、政策措施等方面已形成大量成果,可探索将其应用于导向性开发模式实施过程中,例如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应用于导向性开发模式效益评价等方面。

自然资源部门承担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在ROD、EOD、POD等导向性开发模式的运用中,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包括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导向性开发模式实施中的引领作用,满足相关项目开发的空间需求;发挥自然资源配置优势,为导向性开发项目的用地、用海需求提供相应支持,强化项目可落地性;发挥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与政策优势,为导向性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探索采用产权激励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介入该类项目开发。

来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