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自然资源】“治”ד用”,互花米草何以两面观?

互花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植株高大坚韧,叶片有盐腺,叶表有白色粉状的盐霜出现,花期长达八至十个月。

1979年,互花米草由美国东部引入我国,作为保滩、促淤的工程物种被沿海各地引种,在防治海岸侵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护岸“宝草”。

但是,作为外来物种的互花米草具有强大的扩散能力和生长优势,挤占了本地植被生境,造成水鸟生存空间被挤压、部分岸段潮沟淤积、航道堵塞等后果,严重影响了海岸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从护岸“宝草”到生态“害草”,几十年间,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角色的转变,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由于其耐盐、耐淹的特性,从美国引进的互花米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我国近海地区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减缓海岸线侵蚀发挥了一定作用。

然而,外来物种的特点是,一旦适应了当地环境,往往会不受制约地疯长。本世纪初以来,互花米草爆发式繁殖,我国沿海地区一些滩涂和自然保护地因此变成一片草海。而在生态专家们看来,这一片盎然的绿意实则是“绿色的沙漠”。

当地的碱蓬和海草床被挤压了生存空间,水鸟无法觅食离开了栖息地,滩涂上的螃蟹、贝类、小鱼不见了……在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密集的互花米草植株还堵塞了港汊、航道。

治理势在必行,但要约束这种生命力顽强、繁殖力旺盛的外来植物并非易事。十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直在加强互花米草防治的研究与投入,但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护岸“宝草”被清除后,海岸侵蚀的问题将再度摆在人们面前。不仅如此,含化学成分的除草药剂的使用,也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低成本、长效化,能够有效化解多重矛盾的互花米草治理与利用之路,这个问题考验着人们的耐心与智慧。

 

防治攻坚

已获阶段性成效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对此,山东、江苏、福建、海南等地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方法开展整治。数据显示,到2023年10月底,我国沿海各省(区、市)已清除互花米草3万公顷,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3月,《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已完成互花米草治理4万公顷。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曾是互花米草泛滥的重灾区,其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嘴鸥栖息地遭到破坏。不仅如此,胶州湾等区域的海滩蟹类、贝类等底栖动物在互花米草侵占区也基本消失。高密度的互花米草形成拦截“大坝”,留存着海漂垃圾,导致水质下降,渔业生产、河道航运、滩涂旅游等也受到极大影响。

2020年8月,山东省印发《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率先开展全域互花米草治理,并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12月,《专项行动计划》印发后,山东省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将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巡视重点,并召开全省互花米草防治工作会议,对全省新一轮攻坚行动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为加快推进互花米草防治,山东省设立了省级互花米草防治攻坚专项小组,分管省领导任组长,10个省直部门和7个沿海市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形成防治攻坚的合力,制定实施《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确保实现“一年清除存量、两年减低复发、三年完成修复、长期加强管控”的目标。

为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山东省将互花米草治理成效纳入全省林长制考核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督促各地建立台账、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在省级层面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制度,确保任务措施落细落实落地。山东省明确,市县政府是互花米草防治的责任主体,各市要成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建立考核验收机制,确保责任清、任务明、措施实、效果好。

同时,山东省强化互花米草防治的资金保障,一方面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安排省级专门资金,各沿海地市也积极自筹资金开展治理。


黄河三角洲治理互花米草现场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省9000余公顷互花米草基本实现治理区域全覆盖,互花米草清除率超85%。

同样作为东部沿海大省,江苏省将互花米草防治作为重要实施内容,纳入《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江苏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等,加快推动规划方案落地实施。

同时,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与省林业局开展互花米草现状调查,在全面摸清现状的基础上,协同出台《江苏省互花米草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据了解,江苏省将互花米草防治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连云港蓝色海湾、盐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南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重点内容。目前,江苏省已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7万多亩,有效提升了海岸带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则要求各地根据互花米草的分布区域、面积大小、危害程度、扩散趋势等,细化落实辖区内互花米草除治年度任务,制定除治攻坚行动实施措施和路线图,将辖区内互花米草现状图斑落地上图,建立互花米草除治斑块清单,逐一明确除治斑块的具体位置、范围、面积、措施、完成时限和相关责任人,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地到时、到岗到人。

福建省强调,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除治方法,依法依规开展除治工作,确保不形成化学污染,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科学施策

各地举措因地制宜


治理互花米草绝不是像除杂草那么简单,这不仅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不仅要看当时的效果,还要考虑资 金 成本、后期维护等等。多年来,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科研院所,一直在摸索更有效、更科学的方法路径。

2023年12月5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从调查方法、方案设计、监测评估等各个方面,对互花米草的防治和修复区管护等进行指导。沿海各地也在多年的治理过程中取得了经验,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的有效方法。

山东是最早开展省域一体化治理的省份,自2020年8月起,该省按照“边试点、边推广”模式,启动实施全省的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山东省选取烟台市、东营市、威海市等沿海地区,分别对“刈割+围淹”“刈割+冬季翻耕”、环境友好型试剂等方法进行试点,并编制完成《山东省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手册》。其中,在烟台市海阳、莱州两地连续两年开展使用的环境友好型试剂试点成效明显。

同时,有关技术团队组织开展调查,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踏勘等摸清了山东省互花米草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详实掌握了互花米草分布动态变化情况,并将分布数据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开展互花米草全面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据介绍,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复生力,除治后滩涂的生态修复是防止复生的重要举措。为此,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在山东沿海7个市设置了48个调查站位,开展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估,为沿海各市确定修复方式、制订修复方案、提升修复效益提供参考和指导。

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众多,各地区也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相应的互花米草治理模式。

盐城市充分考虑“国际湿地城市”的定位以及市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采取以“刈割+围淹”为主,辅以“地膜覆盖”“机械碾压”的综合防治方法,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南通市采用机械割除、翻耕及旋耕、生物替代种植修复“三步走”方法,取得了积极治理成效。连云港市则探索出“刈割+旋耕+翻挖深埋”“绞吸+刈割+海水围淹”的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模式。


连云新城滨海湿地修复工程中清除互花米草后的现状(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福建省沿海地区根据潮间带基质特点,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滩则滩”的原则,确定互花米草除治后滩涂的修复方式。根据本地生境和气候特点,构建以红树植物或盐沼植物为主体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湿地植物群落,形成海岸复合植被防护体系;对不宜开展植被修复的除治区,保留光滩进行自然恢复。

据了解,福建省制定的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对互花米草除治后,红树植物和盐沼植物的选种作出了具体指导。该方案提出,红树植物可选择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木榄、老鼠簕等。其中,秋茄适宜在全省中高潮位滩涂种植,桐花树和白骨壤适宜在福清湾以南的中低潮位滩涂种植,木榄适宜在九龙江口以南高潮位滩涂种植,老鼠簕适宜在九龙江口以南中高潮位滩涂种植。盐沼植物可选择芦苇、短叶茳芏、南方碱蓬、海马齿、海三棱镳草、海雀稗、盐地鼠尾粟等。其中,短叶茳芏耐盐能力较差,适宜在河口低盐区滩涂种植;海三棱镳草适宜在中低潮位滩涂种植;其他盐沼植物适宜在高潮带上缘滩涂种植。

 

变害为宝

产业化利用有待开拓


互花米草的防治不仅艰巨,而且复杂,不仅要看到清理防治的必要性,还要考虑到清理防治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互花米草被清除了,海岸侵蚀的问题可能再度凸显,甚至可能威胁沿海大堤的安全。本地植物虽可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及互花米草。

据了解,芦苇的耐盐能力最高仅1%,而互花米草可在盐度高达3.5%的海水里正常生长。再如,莎草科和藜科植物,地上部分不到50厘米,地下根系也不如互花米草发达;红树林的栽种也只适合在温州市以南的沿海地区。同时,如果大量使用化学药剂除草,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治理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数据显示,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总投资超过60亿元,后期还要投入植被修复、岸滩防护等费用。实践中,有的地方治理不足两平方公里的互花米草,投入就达5亿元,其中一半资金用于构建硬质岸滩防护。鉴于互花米草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即使经过大规模治理,复发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后期维护的投入不可低估。

从另一方面来看,除了守护岸滩,防治海岸侵蚀,互花米草还有多种其他价值可以挖掘利用。不久前,自然资源智库编写的《关于优化调整互花米草治理方案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互花米草大规模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建议》认为,互花米草可在饲料青储、提取生物矿质液、制备生物碳等方面产生重要的经济价值。

研究表明,互花米草的干生物量可达每公顷10吨-15吨,其粗蛋白含量超8%,高于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秸秆,并含有一定的盐分和糖分,牛羊喜食,但不耐贮存。饲料青贮具有大规模利用的发展潜力,经初步试验,已取得较好效果。青贮包可存放一两年甚至更久,可长途运输。青贮后的粗蛋白含量更高且适口性更强,可部分替代牛羊饲料。

提取生物矿质液是互花米草的另一种利用方式。在生物矿质液提取过程中,矿质液含有多糖、皂苷、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痛风、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有科研团队基于此开发出了多种功能食品、饮料、饲料添加剂等。此外,互花米草秸秆可以提取质量较高的纤维素,脱盐后的互花米草高氮残渣还可用作菌菇培养基等。

为此,《建议》提出,应支持互花米草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利用。研发互花米草收割相关机械,包括上下滩吊装设备、履带式收割—青贮打包一体机等,为下游用户提供原材料。相关部门可对采用互花米草产品的养殖场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

事实上,对于有害生物的资源化利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比如,造成绿潮的浒苔可用于生产生物燃料、饲料、有机肥等。而可能形成赤潮的蓝藻,可以转化为生物燃料,提取用途广泛的丁二醇等。在维系生态环境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充分挖掘各类生物资源的潜质,变害为宝,不仅可以利用其经济价值化解治理成本,还可以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来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