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夏天是什么滋味?
对于参加南北极夏令营的同学们来说,他们度过了一个热辣滚烫加冰天雪地的夏天,也在回忆里留下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夏天。
7月21日至28日,来自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县——黑龙江海伦,江西赣县、于都、宁都、兴国,海南琼中和西藏察隅的48名师生相聚上海,在为期8天的南北极学生夏令营之旅中,近距离探寻极地奥秘,不断探索生命之极、自然之极。
同学们在“雪龙”号前合影
认识世界之极
极地,世界之极,梦想之地。
同学们入营的第一站便是征战南极的“雪龙”号。夏令营期间,他们全程住在船上,真切感受关于极地的一切。
“南北极是地球上最具神秘色彩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区域,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更是气候变化的前沿科研阵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波希望夏令营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地球两极的极端环境和壮丽景色,深入了解极地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坚韧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40年来,中国极地科考队伍在冰雪覆盖的极地大陆上,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从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和秦岭站,再到北极的黄河站和中—冰联合科考站,这些科考站的建立不仅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极地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地,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实力。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自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地区。自然资源部乡村振兴办主任易树柏表示,夏令营是激活脱贫地区内生动力、增强脱贫群众志气的一项帮扶活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仅靠外部帮扶是不够的,必须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底气。南北极夏令营发掘自然资源部特色资源,推动资源要素精准匹配,创新帮扶方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小播下自然科学素养的种子,秉持“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激发拼搏奋斗的内生动力,热爱学习、励志成才,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在夏令营期间,同学们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参观了极地科普馆,学习了南北极地理、气候、资源、生物等知识,了解了人类考察极地的历史和我国南北极考察进程。在与南极中山站越冬科考队员们的视频连线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科考队员们耐心回答。科考队员们勇往直前的决心、不畏严寒的意志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一位参加夏令营的同学。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创始院长周朦曾在“雪龙”号上遭遇撞冰山的情况,他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和队员们用丁字镐、铁铲等破冰刨冰,将堆积在船头的约400立方米冰块送回大洋的故事。周朦勉励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对生活和世界充满好奇心,好好学本领,将来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
同学们在极地科普馆参观学习
勇攀人生之极
第一次独立出门、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与家乡大不相同的世界……在南北极学生夏令营,这些来自大江南北的青少年收获了许多的人生“第一次”,也对人生和未来有了更多的畅想。
次旦拉姆是西藏察隅县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上海。“上海太繁华了,我的家乡并没有这么多的灯光和这么多的高楼大厦。”次旦拉姆感受到了差距和不同,在心里种下了好好学习的种子。“等我长大了,希望能走出西藏,到全国各地去看看。”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情系脱贫地区,主动担当作为,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工作,精准对接帮扶需求,每年在用地保障、生态修复、地质找矿、地灾防治、实景三维建设等方面推出“订单式”支持政策,助力部定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重要作用。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在‘拓展’和‘衔接’上持续用力,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帮扶实效不断提升。”自然资源部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说。
同学们在中国商飞公司了解航天知识
南北极夏令营就是自然资源部深化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活动之一。此次夏令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自然资源部乡村振兴办共同主办,主题为“探秘极地新旅程,绘就振兴新图景”。夏令营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内生动力,每期选拔30~4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目前已成功举办5期,共约200名师生参加,受到了帮扶县师生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乡村振兴办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深化教育帮扶激活乡村振兴新希望,让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教育帮扶筑梦未来。自然资源部乡村振兴办投入帮扶资金275万元,在定点帮扶县设立奖学金,惠及1000余名学生;协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等部系统单位,向定点帮扶县中小学和困难学生捐赠40余万元以及图书、教学用品;连续多年支持琼中女足队员更新训练装备,改善训练条件,琼中女足已成为海南的一张名片;对接资源凝聚合力,协调社会公益机构投入资金150万元,在江西赣州赣县区援建图书墙、图书角、机器人教室等,为当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联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关爱江西留守儿童活动;协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在定点帮扶县建立海洋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科普教育。
扶志扶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理事长高平特别为同学们准备了李四光编写的《天文·地质·古生物》。高平说,今年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李四光先生出生在湖北的一个贫困农村,从小经历了很多苦难,立志学成报国。她号召大家学习李四光先生,立报国之志,把此次夏令营当作打开探索科学知识的窗口,通过学习地质学,了解海洋陆地变迁,用地质科学的思维创建更美好的家园。同时,弘扬李四光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更好地报效国家。
“夏日骄阳如同我们的热情,我们每位同学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参加南北极夏令营。”来自海南琼中县中平学校的黎族学生吴多龙说,回去后他要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来自江西赣州赣县区五云中学的带队老师刘琳十分感谢自然资源部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参观学习中她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深感差距。“国家对我们的帮扶力度很大,国家都没有放弃我们,我们自己更不能放弃自己。希望每个孩子回去之后都能好好学习,回报每一个帮助过他们的人。”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参与夏令营的组织和保障工作,他们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次夏令营营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团委副书记董恒看着孩子们,回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我和同学们一样也来自小地方,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上海这座大城市扎下了根。”他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夏令营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不断探索人生的极限,攀登人生的高峰。
探索自然之极
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夏令营为同学们精心设置了不同领域的参观学习内容。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来自江西兴国县第七中学的王朝阳有感而发:“每一段文字、每一座雕像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传奇故事。”他深切地感受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先烈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上海海洋水族馆,同学们参加了海洋课堂的学习,亲手拼制企鹅模型,并走访了馆内28个大型主题生物展示区。亚洲、南美洲(亚马逊)、澳大利亚、非洲、冷水、极地、海水、大洋深处这八大水族馆,让孩子们通过水的世界跨越五大洲,在学习海洋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同学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了解极地知识
“走在步道上,被各种动植物‘包围’,心里满满都是对自然的敬畏感和归属感。”来自黑龙江海伦伦河镇的孙慧媛对上海自然博物馆印象深刻,“学习科学发现的过程,思考未来科学的走向,科学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上海天文馆的“暗淡蓝点”令江西赣州赣县区初一学生金政韬十分难忘。“我们人类是多么渺小,黑色照片中那个暗淡的小蓝点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此时此刻有80亿人生活在这里,生活在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上。”在上海天文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从认识宇宙、探索宇宙到认识自我、畅想未来的科学旅程。在“家园”展区,同学们追问:我们究竟身处哪里?在“宇宙”展区,同学们好奇:我们从哪里来?在“征程”展区,高仿真嫦娥五号、祝融号以及天和号核心舱令同学们深深赞叹祖国的强大,也开始畅想:我们将往哪里去?
从开始的忐忑到后来的兴奋,从羞涩不语到积极发问,同学们在上海的城市体验中慢慢适应、逐步成长。有同学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海洋生物,第一次感受到大都市的生活这么丰富多彩……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去探寻更多的未知世界,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在最炎热的夏日,自然资源部在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希望他们承载着光荣与梦想,向着未来、向着大山大河、向着碧海星辰进发……(田心 李玉胜 马聆萧)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