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中国

让智慧之花在乡村绽放——中国地质大学“智汇乡村”实践团活动小记

2024-09-02 11:02:17

7月初,一支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组成的“智汇乡村”实践团分赴北京市郊区,开展为期10天的科普宣讲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科技下乡”“党建引航”“农民进学堂”等活动,着力提升农民群体科学素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农民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

对于大学生而言,将文化、政策送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离不开“讲”这个环节。这敦促他们要与当地百姓拉近距离,用心用情讲好党的理论政策,以理论宣讲赋能社会发展。

“农民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出发前实践团就定了此次实践活动的宗旨。

如何将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更贴切地宣讲给农民朋友,为此实践团请来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孟翊洁。在讲座进行时,孟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日常生活中农民关心的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并以农民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例,分析了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系统部署,其中着重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对百姓日常生活具有积极影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孟老师着重讲解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未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为县域,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内容。

讲座结束后,参加讲座的居民纷纷直呼,“没听够!下次还来!”“讲得太好了。”参加讲座的王阿姨说:“不参加这次讲座还真不知道,原来公报的内容不只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跟我们百姓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关联啊。”这次的讲座不仅是给当地农民的一次党政理论科普,对实践团成员们也是一次知识的洗礼。

 

“让理论政策的传播实现‘润物无声’”

实践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将党政理论带出课本、带出校园、带到农民身边,分别在北京市海淀区、门头沟区、通州区、丰台区开展了“科普筑基,党建引航”系列科普活动。

实践团成员通过阐述什么是“两山理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塞罕坝精神的讲解,向农民群体强调了绿水青山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价值,激发了村民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

在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以“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为主题,对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及生产现状进行讲解,进一步传播“光盘行动”“多元膳食”“健康消费”等绿色健康理念,呼吁广大群众争做种粮爱粮节粮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提升了群众“粮食安全”的使命感,现场听众纷纷表示将继续坚持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理论宣讲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说教,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事情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让理论政策的传播实现‘润物无声’。”团队成员说。

 

让参观者变参与者

活动中,团队成员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与形式,秉持“深入浅出”的理念,把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青年学生的思考想法与人民群众身边的大小事结合起来,力求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

针对高龄农民群体出行不便、独居等现状,实践团成员们一对一指导智能手机的使用,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如何发送语音消息、如何进行红包转账、查询余额等实用功能,旨在让高年龄农民群体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享受美好幸福生活。

同时,为提升科普教育的成效,将传统的公众参观模式转变为现场互动参与,特别安排参与者亲身体验佩VR眼镜的环节,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中国空间站”之中,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

10天的行程中,实践团深入乡村,走进基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学的知识反馈给社会、反馈给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