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名家风采 > 正文

国医大师:刘柏龄

image.png


刘柏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6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刘柏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担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是“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从医60余年来,刘柏龄长期奋斗在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致力于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是天池伤科的代表性人物,其手法在我国北方独成一派,在全国中医学术界有重要影响,为中医药防治骨伤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教育经历

1943年,刘柏龄正式学医,在叔父身边开始悉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跟随叔父出诊

1955年至1956年11月,在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1958年8月10日至196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进修学习。

 

工作经历

1946年10月初成立“刘柏龄中医正骨诊所”,正式接待病人。

1948年初成立了扶余县第十八区(三岔河镇)中医联合诊所。

1951年,调到区人民卫生所(今扶余县人民医院前身)任中医师。

1960年至今,工作于长春中医学院。

 

研究方向

刘柏龄擅长治疗: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病)、颈、腰椎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强直性脊柱炎、滑膜炎、骨髓炎、骨结核以及复杂骨折等骨伤科疾病。

 

学术兼职

刘柏龄兼任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全国中华骨伤医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原副会长,现任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常务副会长;美国世界骨伤专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国际华佗中医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国中医骨伤》杂志(国家级)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受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干部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学术思想

刘柏龄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在骨伤科临床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肾藏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受助于后天之水谷,肾精充足则身强体壮,筋骨刚韧;肾精不足,幼则成长、发育迟缓,筋骨软脆,年长则体不强健,筋骨松软,甚或别生歧异,故在治疗时,若因先天肾精不足引起之筋骨发育迟缓,骨生偻疾等诸候者,当以调养脾胃为先,以后天水谷之精,充补先天之不足,以强健筋骨而疗诸病候。年长因肾精不足而引起的诸骨疾病,常伴有腰膝酸软,或不能久坐,或不能健步,或头项不能转摇,或手摄失职不能抓取等,除调补脾胃,扶助正气外,且以补肾益精的方法为治。若系劳倦失护或外伤诱发骨赘者(骨质增生)则以补肾养肝的专门方药施治。

 

科研成果

骨质增生丸的研究(1987年获长春发明一等奖,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风湿福音丸的研究(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健骨宝胶囊的研究(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壮骨伸筋胶囊的研究(200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肢胶丸的研究(200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情况

1995年被吉林省政府评为吉林省终身教授(吉林省名中医);

1999年被原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评为“二十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

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国医楷模”荣誉称号;

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并获金鼎奖;

2011年被长春市卫生局评为“卫生忠诚奖”;

全国华佗金像奖(1986)获得者。

 

主要论文

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运用中医肾主骨的理论治疗骨质增生(骨关节病)的体会”;“我国骨伤科手法治疗的渊源发展及应用”、“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点刺‘暴伤点’治疗急性腰肌扭伤”、“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辨证施治”等为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作。其中有关“肾主骨”的理论在骨伤科临床的应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内占领先地位,展现了他“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