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至15日,共青团普洱市委携手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到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由20名来自8个国家的师生组成,一行人深入墨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感受墨江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发展青年创业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在最后一天召开了主题为“清华紫牵手墨江紫”的研讨会。
走进校园,播撒希望与梦想
实践团的首站是龙坝小学和中学。在这里,他们与龙坝镇镇长及学校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龙坝镇镇长罗万成介绍了龙坝镇情,并对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一行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清华学子们对乡村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学生们互动频繁,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并送上了温暖的鼓励与祝福。
在龙坝中学,一场充满活力的国际友谊篮球赛拉近了中外学生之间的距离。中外学生混合编队,场下的观众们也毫不吝啬他们的热情,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整个球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成为这次交流活动中难忘的亮点。
走进茶园,感受农文旅融合魅力
实践团还走访了龙坝万亩茶园。这片广袤的茶园不仅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普洱茶文化传播的窗口。在茶园里,师生们认真聆听了茶农关于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的讲解,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普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自墨西哥的易泽林(Itziri Gonzalez Barcenas)感叹道:“在这里,所有的喧嚣都消失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我心旷神怡。”来自美国的苏世民学者何乐融(Thomas Hughes)表示:“万亩茶山的美景和规模远超我的想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村组,沉浸式体验民族风情和基层工作
正值哈尼十月年之际,实践团来到了哈尼村寨——龙坝镇竜宾村普且组。哈尼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以最大的热情欢迎远方的客人。一行人不仅观看了精彩的哈尼歌舞表演,还亲身参与了扭鼓舞和长街宴等传统活动,深入体验了哈尼文化的独特魅力。美国学生麦均安激动地说:“我去过很多国家旅行,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很少有地方像这里一样热情好客。我非常高兴能和村民男女老少一起庆祝哈尼十月年!”韩国学生朴镇完(Jinwan Park)表示:“亲身体验哈尼族文化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实践团还聆听了竜宾村驻村工作队员的专题介绍,了解了竜宾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以及驻村工作队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来自中国的苏世民学者张正非表示:“我之前一直在大城市生活和学习,从未有机会亲眼见证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和现状。来到这里后,我看到了乡村发展与文化保护、经济振兴的同步推进,这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欣喜。此外,我看到许多年轻人在乡村一线努力工作,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奉献和热情让我深受启发。”
走进创业村落,学习曼海经验
在墨江曼海创业村落,实践团深入了解了这里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 “曼海经验”。一行人参观了由曾经废弃的烤烟房和广场改造成的民宿、研学中心、竹编非遗展示中心以及田园会客中心等空间。在“豆花小院”,实践团成员围坐在曼海创业村落运营单位四川佰村相见公司副总经理严虎身边,详细询问了关于乡村经营模式、股权结构以及未来规划等问题,各国留学生对“曼海经验”充满好奇、纷纷踊跃提问,直到行程结束才依依不舍离开。来自美国的苏世民学者何乐融(Thomas Hughes)深有感触地说道:“虽然中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推动乡村经济,但我没想到的是,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加法,更是对村民生活的全面提升。我们看到曼海正在进行房屋翻新,这些翻新后的房屋将用作民宿,但同时仍供村民自己使用。这与一些地方‘抽取式’的土地利用模式截然不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书院高级人事主管张旭川表示:“这次来调研,尤其被墨江企业家的拼搏精神感动,政府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关怀和支持。期待未来有机会和墨江继续交流合作!”
走进特色景区,探访墨江文化名片
实践团还走访了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和克曼村紫色产业示范园,深入体验了墨江作为“双胞之家、回归之城、紫米之乡”的独特魅力。
调研活动的最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紫色产业示范园内召开。共青团普洱市委、墨江团县委、墨江县文旅局、墨江县联珠镇、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代表与清华大学的师生们齐聚一堂,围绕“清华紫牵手墨江紫”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在这一主题中,“清华紫”象征着清华大学师生所秉持的全球视野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而“墨江紫”则代表了墨江这片土地上以紫色为主题的特色产业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会议由墨江团县委副书记龚浍心主持。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德文详细介绍了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墨江县文旅局代表马敏推介了墨江的特色文旅景点,并介绍了 “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的盛况。龚浍心副书记还分享了墨江县共青团在推动青年创业兴乡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情况。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实践团的成员们踊跃发言,分享调研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清华紫牵手墨江紫”的期待和建议。来自韩国的苏世民学者朴镇完(Jinwan Park)提出:“我们走访了许多美丽的乡村,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制作一本‘旅游护照’,鼓励国际游客拜访不同的景点,集齐印章,以此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来自美国的苏世民学者袁孝沁(Angela Yuan)说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用草本植物染色衣物,人们非常尊重和保护环境。这种对环境的敬畏与和谐共处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美好。”另一位来自美国的苏世民学者石娇怡(Joy Shi)补充道:“这次调研让我学习到了许多哈尼族的民俗文化。更让我惊讶的是,以前对云南知之甚少,但来到墨江以后,走访了许多景点,每一个都让我流连忘返。回国后,我一定会向家人和朋友介绍墨江,帮助提升这里的国际知名度。”
“清华紫牵手墨江紫”不仅象征着两地、两群人的实际相知与相遇,更代表着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国际与本土的交流、现代发展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通过这次牵手,清华学子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角,而墨江则展示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这种“牵手”为双方在相互学习、共同探索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苏世民书院社会实践云南站带队教授唐晓阳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衷心感谢普洱团市委和墨江县委县政府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此次调研内容丰富,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和少数民族发展的实践,收获颇丰。许多同学在毕业设计中获得了灵感和启发。这次活动是清华与普洱、墨江联系的一个新起点,希望未来能看到这里更快地发展,也期待清华能为地方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供稿人:柳济琛 曾琳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