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母山下,嘉陵江畔,钟灵毓秀,菁菁校园。翻阅竹林实验学校的发展历史篇章,是一个漫长而又值得回眸的光辉历程。她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在两江新区的教育发展改革浪潮中,发展成为颇有底蕴、桃李芬芳的现代化学校。
办学多年来,一批批竹林人用他们出色的教学业绩奏响一首首动听的教育乐章,描绘了如诗、如歌、如画的动人校史,组成了竹林实验学校又一道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景。
近年来,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坚持“谦·惠”的办学理念,丰富“竹文化”办学特色,发扬“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竹精神,走上内涵办学快车道,筑就满园“桃李芬芳”,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砥砺前行。
做好“竹文章”,文化引领铸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硬核”,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学校自成立就扎根巴渝大地办教育,以传统精神丰厚学校底蕴,以地域文化丰盈学校生长,充分挖掘竹的特性,以“谦·惠”为核心,把“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竹精神作为学校精神,把“修身养德、锐意进取”作为校训,以此确定学校的“一训三风”、师生誓词等,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发展。
提振“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学校精神,注入思想力量。竹的坚韧无与伦比,竹笋破土而出时又是对自身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竹林实验学校将学校精神定为“坚韧不拔、勇于突破”,既彰显了“竹”文化特色,也概括体现了全校师生的精神信念和人生价值观,并时刻勉励大家以“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和人生。
铭记“修身尚德、锐意进取”学校校训,涵养学子气质。中国古人践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此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提,“修身尚德、锐意进取”是学校师生基本行为准则。学校紧紧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文化“竹文化”,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础教育的要求,揉合学校特色以及办学思想、理念,意在勉励师生在做人、为学、治学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营造“和谐文明、励志笃行”的学校校风,树立良好形象。“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学校全力营造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让“和谐文明、励志笃行”成为常态,老师与学生之间,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创建惠风习习、温暖而清爽的优良校风。
打造“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学校教风,传递正能量。老师的教学态度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学校提出“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学校教风,既对老师的严谨治学、正直做人有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同时也勉励教师要有“竹”的奉献精神,长期不倦地努力,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
凝练“谦恭勤学、持之以恒”的学校学风,养成良好品质。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方能真正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校提出“谦恭勤学,持之以恒”学校学风,旨在期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并长期坚持,最终转化成自身良好的品质。
明确以“竹文化”为特色的办学目标,迈向新征程。在坚持科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学校坚定走“均衡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发展道路,将学校打造成办学理念、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等全面优质的区域内好学校。
凝练“竹精神”,缝合文化德育“两张皮”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好的环境就是陶冶性情的良师益友。美国教育家布莱森也说过,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师生发表演说,而且师生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
学校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力争让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让花木含情,让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文化符号都给师生以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一草一木皆育人,打造以“竹”为背景的视觉文化。走进竹林实验学校,大家一眼就能看到围绕“竹”文化命名的翠竹楼、修竹楼、贤竹楼等和校园走廊、教室、办公室内布置的艺术作品等视觉体系,共同构成处处彰显着竹之幽、竹之坚、竹之直、竹之谦等特色文化的育人环境。学校将校园的建筑赋予竹文化的内涵,把小学教学楼命名为翠竹楼、修竹楼,教师办公楼命名为贤竹楼,体育馆命名为劲竹楼,雅竹园、逸竹园、谦竹楼、惠竹楼等凸显校园文化的楼宇命名在校园随处可见,营造了具有浓郁的“竹”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在校园走廊、教室、办公室内布置的艺术作品中,处处呈现出“竹文化”的意蕴。
一班一世界,建设具有竹韵味的特色班级。学校建设有特色的年级、班级文化,围绕竹文化精神,结合年级、班级实际,提倡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设计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班名、班旗、班歌、班风。布置适宜的班级环境,设置竹书架,装粉笔的小竹篓,竹编打底的学习园地,竹垃圾篓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入脑更入心,创设以“竹”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学校基于学生个性而全面地发展从多个维度搭建更多创新平台,令德育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学校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核心主题,开设“课前一吟”咏竹活动,竹文化诗歌大赛、颂竹作文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竹雕艺术展、“竹工艺”创新大赛、竹笛演奏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与竹有关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竹文化”艺术节,融入与竹有关的舞蹈和音乐,并以此形成学校固定的艺术特色。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人人参与,也让艺术节的趣味性、针对性更明显,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艺术节中都能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展现风采的“种子”。
人生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校坚持每学期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军事化体验活动,依托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学校与重庆市革命传统教育办公室合作,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与拓展。积极利用红岩精神,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课堂,同时与“重庆科技馆、南坪会展中心、悦来国博城、三峡博物馆”等联合行动,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创新德育,用“竹文化”点亮了人文之美,点亮了精神之灯,让学校每个学生更加坚韧不拔、勇于突破、正直谦逊、优雅高节地成长,令竹的品格发光发亮。
丰富“竹内涵”,以课程育人成就学生发展
教育就是唤醒灵魂和解放心灵的过程。在校园,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也是滋养他们成长的沃土。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精心打造以“竹”为内容的课程文化,润泽学生生命成长,塑造学生完整人格。
特色课程,驱动生命的多彩。真正的教育是打开生命的教育,能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学校创建以“竹文化”为主线的特色课程,深刻挖掘课程资源,编写了《青青竹林》系列校本教材,开设了“竹韵”“竹趣”“竹志”“竹艺”四大类选修课,分别为:“竹韵”——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朗诵、戏曲等选修课,“竹趣”——包括科学、计算机、航模、生物实验、阅读与写作、思维与建模等选修课,“竹志”——包括球类、田径类、武术类选修课,“竹艺”——包括美术、手工、书法、篆刻、编制类选修课,用丰富多彩的课程努力去驱动师生成长的内驱力,让生命更精彩。
特色课堂,激活生命的灵动。在竹林实验学校,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美术课上,孩子们做竹编、竹刻;音乐课上,孩子们学习竹歌、竹舞、竹笛演奏;语文课上,有关竹的词语、对联、故事、诗词、散文等也是“常客”。充满“竹”韵“竹”味的生动课堂,正是学校课程育人的真实写照。学校紧抓课堂育人核心阵地,以区级重点课题“竹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为驱动,积极推动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的整合,在美术、体育、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课程中融入竹文化元素,让竹文化课程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紧扣学校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特色社团,赋予成长无限可能。开发丰富课程资源,不仅让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更是为塑造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生命提供了养分。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在于课堂,每周二下午的走班社团和每周五的精品社团活动时间,是竹林学子们最为期待的时间。学生们放下书本走出教室,到网络选课中选定的兴趣社团参加活动。学校1至6年级均开设有专业教师任课的社团课程,所有社团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网络选课,真正让学生们拥有了自主发展空间。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国画、书法、阅读、英语话剧、合唱、版画、扎染、蜡染、足球、武术等数十项,培养了孩子们的个性特长,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让成长与快乐相伴。社团活动的开展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好评、社会的称赞。
追逐教育梦,谱写新篇章
走进今天的重庆两江新区竹林实验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书声琅琅。学校有标准化劳技室、美术室、音乐室等二十多间功能室,有体育馆、健身房、室内外篮球场及标准400米运动场。在“竹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学校师生携手并进,共同成长,坚韧不拔,勇于突破。多年来,学校大力践行“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近年承担国家级、市区级教研课题达10余项,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近30人,师生荣获区级以上表彰荣誉达数百人次之多。
在学校会议室的荣誉墙上,一座座闪亮的奖杯、一张张厚重的奖牌纪录着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学校自创办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平安校园、全国中青年优秀师训基地、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多次荣获两江新区中小学办学质量督导评估一等奖,2022年又荣获两江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突出贡献奖的殊荣。
回望过去,峥嵘岁月稠;展望未来,已是满眼春色。竹林实验人早已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在新课程改革的碧海绿涛中,力谱竹林新篇章!(供稿人:重庆两江新区竹林实验学校 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