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一对父子的粮烟情缘


在微光的世界里,有的人看到的是黑暗,有的人看到的是光明。

廖春晖,一个大学生烟农,用他的奋斗和坚守,讲述了一个关于一对父子希望和梦想的故事。

他,今年32岁,种植烟叶10年,福建省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村“烟叶产业经理”,清流县优秀青年、“双百计划”后备干部。

 

续缘

时间回到2011年,廖春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满怀激情跨入多彩缤纷的社会,一边参与网络学习提升学历,一边在城市的喧嚣中感受社会的生活。适应能力很强的他,很快便在城市的生活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挣钱虽不多,但融入社会的状态且也越来越好。

2014年的大年夜,欲言又止的廖文革(廖春晖的父亲)还是忍不住和儿子说出了压在自己心中多年的想法。廖文革说:“春晖,我们这代人年纪大了,以后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创业的前景很宽,希望很大,你在外面打工创业不容易,要不回来和我一起干吧。”

话一出口,餐桌上的一家人许久没人说话,整个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父亲提出让大学生儿子回家种田,这在小村庄里是个大新闻,长辈们的闲言碎语是免不了的,后续的生活和创业压力可想而知。事业刚起步的廖春晖没想到父亲提出如此“荒唐”的要求,廖文革自己也没想到这个想法怎么就说了出去,一家人的内心都很复杂,陷入沉思……

第二天,年仅22岁的廖春晖答应了接手父亲的“衣钵”,和农业续上了缘分。

多年之后,父子俩说出了实情。原来廖文革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祖祖辈辈都靠种地维持生活,在上一辈人的熏陶下,廖文革觉得:“土地就是家里唯一的资产,也是改善生活现状的依靠”。打小的年纪,他便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感,喜爱“捣腾”土地的赋能价值,种过不同的水旱经济作物。那几年,靠着烟草和农业的政策,逐渐找到了土地的价值和致富的路径,租田种烟、种稻、办了农机合作社,日子越过越好。但也苦于自己没文化、年纪也大了,往前发展时时感到力不从心,叫儿子回来确实是有私心的,想让自己对土地挚爱的情感有人延续,想让自己未完成的农业梦想有人接替,儿子有知识有体力,他觉得是最合适的。

廖春晖说:那天晚上,他独自在院子里望着门前千亩连片的农田,父亲的期望一直让他的思绪难以平静,他想到了刚刚适应的城市环境,想到了家里4位老人未来的生活,想到了左邻右舍对自己回来种烟的流言蜚语,也憧憬过农村农业广阔发展的天地,在不断的取舍之后,才有了他第二天的决定。

 

惜缘

无畏艰难,坚定前行,是刻在廖春晖骨子里的品格。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决不轻言放弃,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正月十五过后,不谙农事操作的廖春晖开始穿梭于自家烟田之间,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里,成了父亲的“跟班小子”,感受烟叶种植过程的盖膜揭膜、水肥管理、打顶采编、烘烤初分等农事活动。当年,一家人的努力有了不错的收成,廖春晖也收获了自信。

于是,敢想敢拼的廖春晖有了更大的想法,他和父亲商量,决定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尝试下季水稻制种,扩大农机服务区域,一个个大胆的想法,擘画着一家人美好的致富之路。

可天不遂人愿。2015年清流县百年一遇的“5.19”洪灾淹没了35亩旺长期的烟叶,烟叶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下季水稻制种因缺乏技术和经验,也未达预期,致富的梦想化作几十万元的家庭债务。

屋漏偏逢连夜雨。原先关系相处融洽的左邻右舍,此时闲言碎语不时的传到这对父子耳中。年前,亲朋好友也纷纷上门要债,看着父亲用长满老茧的手给亲朋好友写下一张张的欠条,虽然家里人没给廖春晖我压力。但他从父亲的眼神里切身感觉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助和迷茫。那段时间,廖春晖说:“自己言语少了很多,常常走着走着,就站在村口的老树下发呆,回望着广袤无垠的烟田,满心的迷茫和压力不知道要向谁诉说,也曾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天无绝人之路,星火可以燎原。2016年春节,县城从事农机销售的魏老板为筹划成立农业产业联合体的事四处奔跑。一个偶然的机会,魏老板接触到了迷茫的廖春晖,两位年轻人一拍即合。魏老板愿意先赊借农机,等廖春晖正式盈利后再付费。

大型农用机械有了,加上烟草站技术扶持差异化措施的精准实施,技术也有保障了。当年,不但自家的35亩烟田实现了大田管理的全程机械化,节省了用工成本,还在烟草部门的扶持和合作社的支持下,为本地烟农提供起垄、植保等机械化作业服务,增加了家庭收入。甚至为了尽快摆脱家中困境,廖春晖咬着牙带着农机走出里田乡,厚着脸皮在外省叩开了业务大门——他操控农机在江西、甘肃等地帮人收割小麦、油菜等作物。因为吃苦耐劳、手脚勤快,廖春晖的省外业务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负债负担。而家中烟田的稳产也再次恢复了他对发展烟叶事业的信心。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这一年,机械服务、烟叶丰产,加上烟后水稻制种的收入,盈利了30来万元。农田稳产了,负债减少了,灰暗的日子终于云开雾散。

 

缘定

凤凰涅槃,理想在红色的土地上绽放。头脑灵活、勤于思考的廖春晖就如同一颗火种。他不仅点亮了自己,还照亮了整个里田乡。

随后的日子,廖春晖深耕于烟叶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的研究,不但抓住了每次烟叶种植扩规模的机会,而且种植技术不断精进,亩产值跨步迈进全县前列。高峰的时候,廖春晖持续五年种植烟叶60亩,年收入40万左右。同时,熟练机械化作业的廖春晖抓住时机,与人合作组建了清流县文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次参加县农业局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和福建农林大学种粮大户产业培训,自费参加飞行器作业培训并获得无人机飞行资格证,播种、植保、收割等机械化模式,引领了乡村农业机械化的新风潮,更通过组建公共植保服务联盟,在这个小乡村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老把式”带出了“新农人”。廖春晖依靠自己敢拼敢闯的精神,从以前只能帮父亲打杂的“小跟班”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种田主力,不仅成功让廖家“脱贫致富”,也由此成为清流县青年返乡创业的典范。他先后被评为清流县优秀青年、烟叶产业经理、“双百计划”后备干部等荣誉称号。2019年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无人机大赛并获优秀奖,邻里乡村的村民们在他的帮助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提效增收,在农业操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不比我们那时候了,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你看他们年轻人种田多方便!我可以放心把种烟、制种的活交给儿子啦。”农业现代化需要新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去做,儿子廖春晖采用的现代化种植烟叶、烟后水稻制种的方法,开拓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廖文革对他的表现非常认可。

如今,拥有一儿一女的他,写出了人生的一个“好”字,享受着为人父为人子的喜悦。一家人在城关买了大房子,儿女均在城区学校就读,闲暇的时日开着自己的轿车往返城乡之间,祖孙三代一起分享天伦之乐。(罗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