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跟着5A级景区去旅游 > 正文

走进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甘肃平凉崆峒山风光(20张)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image.png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image.png

雷声峰形似鏊背与蜂腰,庙观殿堂层层高。狭路相逢挤身过,悬壁立身胆惊抛。谈经说法非莫属,求道索真岂空跑。于清静时雷音起,一夜好雨万虑消。平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却在这里造化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崆峒山,而雷声峰的险奇又堪称崆峒一绝,这是自然造化给平凉人的恩赐。说起来,雷声峰不是飞来峰,它是主峰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宛如主峰的一条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涛涛的前峡河水。这条山脊全长200米,最高处不过5米,整个山体均为丹色石质,其东西两侧下临绝涧,南面的绝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石级,可通向棋盘岭。古人这样形容雷声峰鱼脊,鳌背,鹤膝,蜂腰,这个说法是很形象生动的。由于雷声峰由北而南,山势逐渐变低,因此,峰顶的道宫建筑依顺山势,错落有致,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雷声峰岩壁陡峭,下临深渊,在雷雨时节雷声在空谷依栏而望,崆峒激荡,犹如山崩地裂,惊人心魄,故取名雷声峰。

游人至雷声峰顶,诸峰历历在目,山峰碧绿,平湖如镜,俯视脚下,悬崖千丈,令人头晕目眩,如果依山而下,或拾石级,或穿石洞,确有"一步一个移景"的感受。清朝平凉人韩荣佑诗云一峰突兀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索牢攀幽磴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倚栏红日艳中天。

image.png

朝阳洞林峦托日出,佛窟披金颜。面壁审时势,修行知天年,探奇游迹至,踞幽情怡然。空洞腹中趣,地心不胜寒。

崆峒山有许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浅的石洞,据初步统计,共有大小32个洞子,有人认为崆峒山得名,与山上的石洞有很大关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洞子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说法,朝阳洞即是其中一个较有名气的石洞。

朝阳洞位于狮子岭东侧绝壁上,面临一条沟谷,谷内长满茂密的森林,隔谷与西台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宽为8米,高为5米,深为5米,这里没有出入的路径,游人很少到此,因此,显得十分幽雅寂静。《崆峒山志》说朝阳洞,在山之阳,道家修炼处,人迹罕至。这里曾经是道人修炼的地方,后来又成为信士们礼佛的场所,洞内现有泥塑佛像一尊。明朝人李应奇《朝阳洞》一诗写道直上香山绝顶时,万山罗列一峰奇。横斜石径穿云入,高下林峦绕洞欹。空谷白驹留迹处,高岗丹凤听音斯。登临不尽幽人意,欲傍云岸结草庐。据说早晨初升太阳的光芒,首先射入洞内,故名朝阳洞。当朝阳初升,光芒四射,在朝阳洞观看美丽的朝阳和脚下秀美的林峦,那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来源: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