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筑粮食“耕基” 促乡村振兴


初冬时节,福建省长汀县馆前镇,当地已有了丝丝渗进肌肤的寒意。但在田间地头,却是另一番景象:起垄的机器在工作着,一条条沟垄整齐划一,农户紧跟着在垄上覆上薄膜,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当地的“春耕”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长汀馆前镇是传统农业乡镇,全镇耕地面积26170.2亩,人均耕地面积1.56亩。近年来,当地耕地面积同比稳中有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护取得成效,牢牢守住乡村振兴“耕基”。

“都说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了,我的烤烟房都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了,还不允许建新烤房,如何正常生产作业?种烟产业如何壮大?”曾有种烟户兰荣明向自然资源所的工作人员反映。乡村要振兴,村貌要改变,设施要完善,产业要发展,土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破解耕地保护和村民现实需要的难题,当地做好了这三篇文章。

做好管理“疏堵”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在集镇规划新建3个小区,实现农村建房用地集约化;严格实施建房审批验收“四到场”制度,杜绝私批乱建。

做好土地“加法”文章。全面实施旧村复垦、耕地开发等,实现新增耕地157.62亩;大力开展“两治一拆”,累计腾退集体建设用地40.5亩。

做好土地“减法”文章。优先利用荒坡地、老旧房建设烤烟房等农业设施用房。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和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及“天地网”卫片图斑整治活动。

“我们种烟户对烤烟房的要求比较高,政府把老房子改建成烤烟房,解决了我们的需求,烟叶保存、加工更加有保障了,轮种水稻的时候还能放农机工具,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方便。”如今,兰荣明感慨,种烟户们再也不用为烤烟发愁了。

农户要致富,粮食安全要守住,就要提升耕地质量,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馆前镇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来累计投入1.03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个、农田水利设施项目15个,逐步实现“田成方、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建设目标。

此外,当地还大力推广“烟粮蔬”产业模式,并依托米粉特色产业,提升稻米附加产值。据统计,全镇“烟+稻+粉+蔬”模式年亩产值可达1.40万元,“烟+制种+蔬”模式年亩产值可达1.45万元,“烟+玉米+蔬”模式年产值可达1.40万元。实现米粉总产值1.2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乡村振兴“小米粉、大产业”富民强村发展新格局,大大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

厚植沃土、筑牢“耕基”,在福建长汀馆前,一幅乡村振兴欣欣向荣的美好画卷在耕地保护赋能下徐徐展开。(林加涛严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