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以北,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上,绚丽的格桑花正映衬着当地的日新月异。
红原,全国2800多个县中唯一因红军长征走过而得名的县,阿坝州海拔最高的地方。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干部人才在红色草原书写传奇,红原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美红原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得益于‘组团式’帮扶,红色草原正在迸发盎然生机与蓬勃活力。”在红原县委书记杨文松看来,“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视红色草原为故乡,把红原人民当亲人,为红原县注入了新活力、激发了新动能,红原县将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示范引领作用和政策叠加优势,让帮扶成果更加有形有效、可感可及,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教育帮扶助力红色草原开出“希望之花”
“教学质量是检验帮扶成效的‘试金石’。”这是金家照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红原是红军走过的大草原,永嘉是红十三军的诞生地。金家照是“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队队长,浙江永嘉援派红原县中学校校长。今年8月,跨越2400公里,从江南水乡到川西高原,他接过“接力棒”与“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队再次踏上红色草原对口支援的新征程。
教育支援,情满红原。使命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师生课下交流
“我一定会带好队伍,把教育援红工作打造成浙江对口支援的一张‘金名片’。”金家照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桥梁纽带作用,才能加快推动受援学校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蜕变,锻造一支高素质且“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自2022年8月以来,帮扶工作队把助力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青蓝工程”,推行“学-思-议-展-行”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以积极“走进去”的形式助力教师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提升实践能力,成立5个校级“名师工作坊”,创新探索“先学后教”课堂模式,搭建“共读、共写、共研、共讲”的学研大平台,邀请浙江省5名高校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与结对帮扶学校建立教研共同体,开设舞蹈、器乐和编程等9个特色选修课程,实现了跨越山海的融合共享,教学质量阶梯式增长。
“每一次培训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红原县中学校教师一扎斯基而言,在“组团式”帮扶工作队协作助推下,红原县的学生们正享受着和沿海地区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学生进行美术特长培训
今天,群众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有新期待,期待更高品质、更具特色、更富多样性的基础教育。如何以高质量的行动回应群众的高质量期盼?近三年来,浙江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受援地区“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聚焦办学薄弱环节,积极帮助受援学校进行软硬件建设提升,新建教学楼、录播教室、篮球场和校园饮水工程等,重点实施一批保障基本教学条件的亟需项目,一批提升办学水平的升级项目和一批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智慧项目。
2024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1%,本专科录取率达84.2%。金家照说:“我们将‘接力式’推动浙江的教育经验扎根在红原这片红色的沃土,全力以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医疗帮扶助力红色草原开出“健康之花”
“现在县医院不一样了。”如今,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盐亭县人民医院和红原县人民医院的共同努力下,红原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家门口就医”越来越方便。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就医条件,病人看病就医就会有诸多不便。”“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队队长、红原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奎坦言,来到红原县人民医院,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改善就医条件。
红原县城海拔约3700米,医院科室建设滞后,一些关键医疗设备严重老化。“启动帮扶工作以来,从专科建设着手,已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重症医学科、内镜中心等13个新科室,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条件。”王奎说。
“师带徒”开展诊断
站在红原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里,创伤、卒中、胸痛、危重孕产妇救治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的标牌格外醒目。“我们正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助力医院科学化管理迈上新台阶。”王奎介绍,目前已经实现远程诊疗、远程心电图、CT等的应用。同时,还将争取投入资金建设慢病管理中心、医共体建设项目。
硬件设施如果是医院的“肌肉”,那么管理措施就是“血液”。
以往,医护人员受限于当地医疗发展水平及各种客观条件,深造渠道有限,学习热情不高。“过去,医院的学科架构相对单一。这几年,在专家老师们的悉心帮扶下,我们医院的学科体系日益完善,成功填补了多项学科空白。”红原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张昌平感慨万分。
近三年来,从硬件设施到医疗技术,从服务理念到管理模式,红原县人民医院正迎来不少新变化。“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队以强化医院科学化管理为抓手,采取“1+N”组团模式,有力推动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率先在全州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惠民措施,与帮扶医院签订“科科联盟”协议,开辟“绵红专家走廊”,开设特色门诊1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9项,先后有36人次本地医生独立开展1-2种新技术。
视频会诊
同时,以深化人才培养为重要任务,坚持外部引才和内部培养并举,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从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成立专项人才引进、培养专项资金,制定个性化的“帮带计划”,采取“重基础、强学习、亲授教”帮扶模式,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培训、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
2023年,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考核排名全省第一。“最让我欣慰的是,学生们现在可以脱离我的帮助,自己开展患者巡诊。”“带徒”间隙,“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队队员卫加勋带着张昌平到医院视频会诊中心为他详细讲解了使用方法。
“能为这里带来改变、留下技术,我一生难忘。”卫加勋说。
科技帮扶助力红色草原开出“产业之花”
“这些牧草是从西藏海拔4000多米高的地方移植过来的,我们希望能够先从小面积开始培养种植,如果能够适应红原的土壤和环境,再推广普及给当地的牧民,这种牧草营养价值高,能够帮助牦牛、羊马渡过寒冬。”12月中旬,在位于红原县的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温室大棚内,国家科技特派团团长游明鸿一边笑着给记者介绍,一边又再三叮嘱旁边的徒弟们要“精心呵护”牧草成长。
当前,红原县规模化人工饲草地建设成效显著,在瓦切镇的牧草产业园区以及龙日镇龙日坝村等地,已拥有优质人工草场24.3万亩。而这些草场,大多都是游明鸿的团队指导建设的。同时,她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土专家”,即当地从事草原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者和本土畜牧业带头致富人等。
指导牧草种植
“像燕麦草,是红原县规模化人工饲草地的主要种植品种之一。今年,龙日镇龙日坝村的万亩燕麦饲草种植基地,燕麦草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可收获约600公斤的青干草,累计可保障近万头牦牛安全越冬。”游明鸿介绍,规模化人工饲草地的建设帮扶,不仅能有效缓解红原县牲畜冬季及春季饲草料短缺的现状,还可以为当地牦牛养殖提供充足的优质饲草,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推动草畜平衡,为红原县建设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典范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中共红原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红原县委关于奋力建设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红原典范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30年,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富有红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红原典范。
红原作为阿坝州唯一的纯牧区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科技特派团如何助力红原县建设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典范?
“立足‘红原所需、群众所盼、帮扶所能’,针对各乡镇技术需求,我们提供了定制化品种技术引进与科技培训指导。”游明鸿表示,截至目前,已累计对接服务牧草、蔬菜、中药材种植、牦牛养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4个,引进九龙牦牛、川西短芒披碱草、青埂菜等草畜新品种20个,开发推广牦牛杂交改良、牧草丰产栽培与加工等新技术19项,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5个。
收割牧草
此外,国家科技特派团采用“师带徒”和“影子跟班”等创新方式,在红原县共举办16场技术培训,培训人次达到1140人,涵盖牧草、牦牛、中药材、大宗蔬菜等多个产业领域,满足了不同产业的技术需求,为红原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红原县在国家科技特派团的协力助推下,正从传统单一的牦牛养殖,加快实现牧草种植、牦牛养殖、畜产品加工、市场服务业“三产融合”的新格局,奋力建设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红原典范,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旺、业态活、乡村兴、百姓富的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文、图/严易程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