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路从高速一直修到了农田旁,以后运输农产品就方便多了!”“以工代赈政策好,修路和完善村子基础设施,不仅不出钱,我们出了力的还要发钱。”……近日,在阿坝州红原县刷经寺镇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经过几个月施工,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获得群众点赞。
“今年9月以来,我们加当村以工代赈项目落地实施,吸纳118名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其中包括脱贫户等重点人群。”刷经寺镇加当村支部书记吴先勇说,目前,项目争取资金500万元,已完成工程量的80%,按照以工代赈政策,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将按时足额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给务工群众,作为劳务报酬。
走进加当村,看到红原县刷货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周雷皓正在和村民们商量来年莴笋产业发展的规划。他高兴地说:“今年以工代赈的项目修了十条产业道路,几乎把镇上所有种植莴笋的农田都连接起来,解决了刷经寺莴笋农产品运输问题,还提高了土地种植条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道路便利
刷经寺镇是红原县唯一的农区,莴笋是其主要产业。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当地莴笋口味清香浓郁,营养价值高,品质好,是无公害绿色蔬菜,也是成都、绵阳等周边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抢手货,被业内人称为“刷货”。
过去,刷经寺的产业道路并不通畅。道路坡度陡、路面窄、质量差,遇到下雨天路基下沉,路面泥泞,会车艰难……导致优质的“刷货”不能及时运输到市场,错过了最佳的销售时期,销售价格打了折扣,一度困扰着当地村民,打击了种植户们的创业信心。
“现在产业路修得又宽又平,不仅可以及时送货,还节省人工成本,车子开到农田边上,装满莴笋就运走了,平均一亩地能节省人工背运成本1000多元。”周雷皓说。
因此,加当村的村民非常支持这个项目,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周雷皓算了一笔账:“村民在项目上做工,每个月都能收到劳务报酬,有的工种不同,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部分村民最多一天能挣到300多元。”
不仅是农区的老百姓点赞,牧区的老百姓也因以工代赈项目大获受益。
邛溪镇麻色阳德村党支部书记小玄巴高兴地表示,今年村子的牧道被提升完善后焕然一新,远牧点的牧民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不仅能够顺利运送销售牛奶、牛肉等牧区产品,而且到县城来办事的时间也缩短了,方便了全村百姓的生产、生活出行。
据了解,以工代赈是一种扶持政策,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替代直接赈济。项目采取“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赈济模式,充分体现以工代赈“先有群众、后有项目”以及“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导向,旨在拓展群众多元化增收渠道,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刷经寺镇、邛溪镇的建设成果仅仅是红原县按照“应纳尽纳”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原县在以工代赈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这一政策在当地落地生根,惠及广大群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十四五”以来,红原县共争取中央资金2932万元,共实施了以工代赈项目6个,组织务工群众548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798.65万元。
牧道改造
同时,红原县秉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理念,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政策宣传活动,将政策文件精心汇编成藏汉双语宣传手册,借助马背宣讲团、姊妹宣讲团深入基层,逐户发放,并编撰传唱朗朗上口的政策“顺口溜”。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力推行“培训+上岗”模式,对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和低收入群体等开展实训与以工代训,助力群众掌握专业技能,实现“零工变小工、小工变大工”的华丽转身,达成“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确保人岗相适,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高质量高效率推进。
“这一做法有效提升了群众对以工代赈政策核心要义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成功引导群众转变思想,从‘给老板打工’变为‘为自己做事’,踊跃投身项目建设。”红原县发改局副局长杨洋介绍,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还在缓解贫困、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红原县将继续严格落实政策,在确保2024年项目如期完工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更多以工代赈项目,不断提升群众技能水平,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全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如今,红原县众多百姓借助以工代赈项目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有效解决了创收与就业难题。全县深入摸排脱贫人口、易地搬迁户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的劳动力状况与务工意愿,精心编制务工组织方案,及时发布招工公告,明确细化务工岗位、数量、报酬及岗前培训内容。根据项目实际和务工群众特点合理安排工种,并围绕项目后期维护开发护路员、道路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每人每年可增收6600余元,进一步拓展就业容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文、图/李洋 严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