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发力庭院经济 促进产业增收

何国文是芗城区天宝镇的村民,到了年底,准备好好算下“移动智慧菇房”的收入。

如今,在天宝镇路天宝特大桥桥下空闲地上,目前建设“移动智慧菇房”超50间。一间面积24平方米的菇房,一年可以生产近2万公斤秀珍菇。

“一间菇房可以同时摆放1440个菌包,一个生长周期可收入1700多元,一个月可收入6800元。”经营着10间菇房的何国文掐指盘算。“没想到庭院经济也能赚大钱。”

这样的感叹背后,折射出担当地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路径不断增多。

今年,福建省共投入中央财政衔接资金5000万元,支持18个县(市、区)依托山海优势和农业农村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据记者了解,今年共推动试点县发展庭院经济重点村共146个,带动示范户共5792户、其中脱贫户1027户。

漳州市则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移动智慧菇房”建设与庭院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衔接,鼓励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建设“移动智慧菇房”。由村党支部负责整合村内闲置土地资源,镇政府或村集体联合出资,与龙头企业签约打造“移动智慧菇房”集中示范区,村集体通过集约经营管理增加村财收入,企业通过提供菌包、栽培技术及产品销售获利创收,脱贫户通过土地资源入股分红、售卖鲜菇获益。“统一标准、统一购销、分户经营”的模式,使单家独户提篮小买卖变成了公司化营销,带动当地群众户均年增收7万元。

在“移动智慧菇房”前,承包户韩大姐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仔细察看菇房内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关键参数。“之前秀珍菇生长无序、出菇分散,采收时间很长,如今我们探索出一次性、爆发式出菇的方法,最快7天就能采收清库。”

以“移动智慧菇房”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为研发载体,漳州市通过优化生产设施设备、组建科研团队、推广应用液体菌种、加强工厂化专用品种选育等一系列措施,从100多个秀珍菇新菌株中选育出菌盖厚、肉质结实、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专用品种,不仅出菇时间由原来60天缩短至7天,时间缩短90%,产量提高10%。目前,她们更是成功栽培出秀珍菇、黑皮鸡枞菌、杏鲍菇、猪肚菇、榆黄蘑等18种食用菌,像“百宝箱”一样不断输出品种众多的食用菌。

如今,无论在福建全省还是漳州一市,产业兴、增收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共识,大家伙儿都想找准自己的增收路。漳州市为此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聘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为农户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组织企业技术人员跟踪指导,目前已培育出3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新菇农”,辐射带动芗城区、高新区、南靖县、平和县等地“移动智慧菇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