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袤的草原到牧民的牛舍,从穿境而过的平坦公路,到路边观景平台视野覆盖下的旅游景点,从学校到医院,从城镇到新农村,阿坝州红原县处处涌动着着发展的活力,呈现出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2021年以来,红原县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的载体,作为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有效冲抵下行压力的关键,将扩量增容与提质增效深层融合。
三年来,红原县实施各类重点项目247个,涉及总投资362亿元;打好项目提前量,谋划“十五五”储备项目239个,涉及投资1993亿元……良好的发展态势,背后是一个个惠民、富民、安民的重点项目在注入动力。
百万级装机光伏建设“快马加鞭”
光伏发电为可再生能源,零排放,太阳能电池板不产生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物,从节约生物质能源,保护环境角度分析,光伏电站的建设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在海拔3500-4010米左右的川西高原上,安曲镇“光伏+清洁能源”光伏开发项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漫山遍野的太阳能“光伏板”整齐的排列成光伏方阵,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安曲一期250MW光伏项目预计今年底具备投产条件!”四川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红原项目部副经理张洋满怀信心地说,预计明年中旬,完成250MW全容量投产。
据悉,红原县安曲镇“光伏+清洁能源”光伏开发项目,总装机100万千瓦,项目分两期建设,采用“牧光互补”模式,即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发展现代养殖业,实现“一草两用”,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当地、周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改善。同时,安曲一期项目以租赁模式带动当地经济,预计25年可向当地村民带来共4000万余元收入的同时还将进一步促进地方财政增收。真正将红原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地方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推动红原县乡村振兴建设。
安曲镇“光伏+清洁能源”光伏开发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红原县“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打响了“头炮”。红原县发改局副局长杨杨表示,当前,红原县加快千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规划编制,以多能互补、“光伏+”等方式大力争取光伏开发指标,推进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早日落地,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到2030年,全县将力争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7.8亿元,年均增长81%。”杨杨表示,红原县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实践中积极探索、示范推动,项目建设的扎实推进助力清洁能源等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促进了全县绿色发展,前瞻性部署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转型升级。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草原畜牧产业是红原县的“传统”支柱性产业,依托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红原县正大力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牧草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推动畜牧业向“牧业生产现代化、基地养殖企业化、科技服务专业化”转型。
走进红原县数字畜牧业管理中心,在数字大屏上一眼就能看到全县1100余户牧民家的草场资源与牦牛数据。该中心是红原县依托四川省红原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集成物联网、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采用遥感建模和地面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人-草-畜”三位一体的红原县数字畜牧业监管平台。
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县草原756.9万亩,建立了涉及2000多平方公里的草场承包矢量数据,智能匹配1100余户牧民草场资源与牦牛数据,为红原草原畜牧业资源监测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慧输出,构建了红原生态畜牧业数字化管理新格局,打造数字技术赋能草原畜牧业“红原模式”。
再将视线聚焦邛溪镇热多村麦洼牦牛选育场,这里正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选育场从牦牛生长性能监测设备到遗传评估和基因检测设备,一应俱全。”邛溪镇副镇长张崇琎介绍,往年牦牛熬过严冬都会影响来年的出栏速度。如今,通过持续的科学选育,选育场已培育出了一批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逆性强的麦洼牦牛优良种畜
张崇琎说,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选育场发挥着重要作用。正不断推动红原县牦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园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仅提升了牦牛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实现了牦牛养殖与草原生态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红原加快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高原粮仓、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三品一标”等重点项目,建成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牦牛原种场、省5星级牦牛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加工园区、州级牧草产业园区各1个;建成安曲镇夺龙村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综合示范园区1个,配套建成川甘青结合部最大的牦牛活畜交易市场1个、牲畜无害化处理厂1个、有机肥加工厂1个、牧草交易中心1个。
医疗设施改造为民生幸福“加码”
“预计明年上半年,新的制剂室就能建成使用。”红原县藏医院副院长仁香说,这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红原县藏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制剂、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民族医院,也是省内大中专院校藏医药人才实习基地、红原县藏医药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和培训基地。
“医院现开展藏医传统诊疗技术40余种,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胃肠病、关节炎等方面发挥藏医药特色优势,疗效显著。”仁香特别提到,医院一直在聚力藏药研制工作。
2003年,红原县藏医院在全州率先建成县级藏药制剂室,生产仁青系列、降糖茶、化石散、甘露系列酒、九味黑药散、洛觉玛、薰香消毒散等院内制剂共计120余种,其中59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年生产藏药量达15000公斤,年产值达700余万元。
如今,新的制剂室项目正在原来的基础上全方位升级。“以前只是一栋一层的平房。新的制剂室是一栋三层大楼,后续还要扩建。”仁香介绍,在红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的制剂室正加快建设,将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及设备,让制剂室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和咨询服务均能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药物,全方位给患者提供服务,在药品安全、药品定价、药品保障上给患者带来很大保障。
“新的制剂室大楼,就像一针强心剂,激励着我们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和制剂生产,更好的传承藏医药技术,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藏医药文化的发展成果。”在仁香看来,未来,制剂室建成后,红原县藏医院将不断开拓藏药研发市场,推动藏药制剂文化和产业化,把藏医院打造为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群。
畅通幸福路点亮“自驾之州”
“目前,已经完成全部工程量的75%。通车后,从阿木乡到草原村只需要1个半小时,比走老路节省了2个多小时。”在项目驻地指挥部,省道313草阿路项目党支部书记吕刚展开建设图纸表示,这是一条富民幸福路。
今年,红原县提出加快实施国道248红原县城过境段和省道313改建工程,开展普通国省干道地质灾害易发生路段整治,全面畅通交通“大动脉”。其中,省道313改建工程,起于松潘县毛儿盖镇草原村,顺接省道313松潘县镇关江至草原段,经拉唐曲、徐支更萨,红原县阿伊果木康、阿木卡水库、卡口,止于红原县阿木乡,与G248平交。
“修这条路,附近村子的农民和远牧点的牧民都给我们竖大拇指!”吕刚感慨,原来这条路,路面凹凸不平,路窄且多久破损,出行十分困难不便。如今,全线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新建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让吕刚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好几个村民专程来感谢他,握着他的手说,就是因为路修好了,他们的家人才能到镇上去看病就医,孩子也有机会去城里上学了。
“在前期勘察时,我们发现这条路沿线经过高山、草原、湖泊和水库,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就特别在几处视野开阔的地方设计建造了观景平台。”吕刚介绍,阿木乡的乡干部多次表示,正是因为这条路串起的文旅资源,乡里计划搞起了旅游项目,预计在明年的“五一”黄金周开展自驾游红原的活动。
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增进民生福祉、推动草原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实践中积极探索。今年,邛溪镇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卓有成效,安曲镇的清洁能源光伏基地项目迎来阶段性成果;省道313改建工程大捷为全县交通畅行打通新的“大动脉”,红原县藏医院即将落成全州县级规格最高的藏药制剂室……
“多个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收获成效,为全年经济建设圆满收官奠定了扎实基础。”红原县发改局局长泽郎透露,下一步,红原县还将集中力量推动发展低空经济,全力争取四川低空经济智算中心产业园建设项目落地红原,拓展低空经济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做出红原探索,为建设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红原典范注入强劲动力。(文、图/严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