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2024宁波智能产品创新大赛冠军赛圆满举办​——全球超500个智创产品项目同台角逐,共促宁波新质生产力发展

12月22日,2024宁波智能产品创新大赛冠军赛暨颁奖活动在宁波广电集团大演播厅举行。本次大赛由宁波高新区管委会、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行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

来自全球的503项前沿智能创新产品项目经过初赛、复赛等多轮竞争后,25个项目脱颖而出,分享总额超500万元的奖金。

其中,来自深圳津渡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津渡生科GeneLLM多组学医学诊断大模型”项目获得特等奖,卓谱微(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名:制冷型中波红外锁相分析系统)、宁波海仞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名:国产自主全兼容DSP芯片量产)、重庆自行者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名: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新一代硅光陀螺项目)、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项目名:智能计算卫星)等荣获一等奖。潘云鹤院士、丁文华院士、毛明院士、曾文军院士等院士专家出席。

全球智创产品集聚全球智创之都

潘云鹤院士曾在多次公开演讲中强调发展智能产品的重要性:“产品的智能化是人工智能用于工业化崛起的最大需求之一。当前,产品智能化实现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产品+智能自主系统;二是产品+大数据智能。”他表示,人工智能中的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产品智能化三者在智能技术上是相通的,是殊途同归的。三者的协作发展,将有利于模块化、芯片化、标准化的发展,从而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如此一来,便能够实现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而本届大赛紧紧围绕这一精神,从全球征集了503个项目,其中境外8项、境内495项。境外团队分别来自新加坡、美国、荷兰、日本、英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宁波市外项目达372项,占比达75%,其中杭州有87项、深圳25项、苏州19项、南京17项,另包括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厦门等十多个城市的项目。

503个项目中,来自哈佛、清华、浙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项目25项、中电科南湖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项目43项、科大讯飞等大企业15项,其余均来自高层次人才参与创立的企业。

为确保决赛的高标准和权威性,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包括潘云鹤院士、丁文华院士、毛明院士、曾文军院士等在内的七位院士专家担任冠军赛评委。

获奖产品“身怀绝技”,令人大开眼界

在12月21日决赛中,脱颖而出的5组智能产品项目,个个“身怀绝技”,“内有乾坤”。

津渡生科由牛津校友团队领衔创立,提供的一站式AI生物科学研究解决方案。自研多组学大模型GeneLLM,已实现15亿参数和3.5万亿碱基序列模型预训练。基于GeneLLM大模型,津渡生科将打造一站式科学服务平台Bioford,并面向六大场景:医学诊断、生物制造、环境监测、生物育种、药物开发、和基础科研,打造自研管线产品。此外它也为产业和科研用户提供先进、高效的AI for BioScience算法研发、云平台和训推一体机。目前已经服务于包括华大基因、百度飞桨、协和肿瘤医院、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国内领先的生物科学客户。

卓谱微是半导体与材料领域分析检测一体化技术提供商,公司依托自主创新的光电子检测、多尺度仿真技术专注于为半导体与材料领域的客户提供分析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在半导体“卡脖子”关联领域进行产品自研和制造,为我国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封锁突破做出贡献。公司核心产品“锁相制冷型红外”检测设备,通过自研的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以及深度计算学习对样品进行检测定位,解决芯片级,封装级和系统级的失效定位问题,已为多家行业标杆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及材料分析检测装备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

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智能计算卫星是以太空智能计算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特点的新型卫星星座和数据服务,是在通信、导航、观测三类卫星的基础上开发的第四类计算卫星。智能计算卫星,旨在利用星载计算处理单元、分布式计算架构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相关技术和先进理念,对传统的卫星服务模式进行变革。通过太空计算,可以将原有靠数天完成的处理压缩到分钟量级甚至秒量级,将数据处理及传输效率提高100倍,已于11月11日完成发射入轨;

自行者科技是一家专注于高性价比惯性产品研发的民营企业。2023年,公司率先研发出全国产化的三轴硅光陀螺,性能领先全球。2024年12月,该产品顺利入选为第三批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该产品不仅具备传统光纤陀螺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等特点,同时还具备体积小、成本低、可规模化生产等优势,弥补了市场中“中等精度,适度成本”的用户需求,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宁波海仞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且唯一自主可控的双指令集DSP设计公司,致力于破解电子电力控制器中主控芯片的卡脖子难题。主营产品为双核全兼容自主可控的国产DSP芯片,能够兼容TI DSP指令集的同时支持RISC-V生态。产品面向各类数字能源转换和实时高精度控制的应用场景,包括逆变器、充电桩、伺服电机、军工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公司始终以行业前沿技术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此外,分获其他奖项的一些参赛项目也可圈可点。

宁波地山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铸造砂型3D打印智能装备,将铸造砂型模具、3D打印相和人工智能结合,即潘云鹤院士所说的“产品+智能自主系统”,可以直接将“CAD图纸”转换为模具实物,堪称“神笔马良”。

杭州气味王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数字气味主机,依托大数据和智能感应硬件,能够让机器产生“嗅觉”。该产品可以实现用户在手机屏幕上摩擦对应有气味的视频或者图片区域,就能通过一旁蓝牙连接的气味发生器,闻到相应的气味。第一代产品支持120种植物气味的混合,可以极大的丰富用户的视听嗅一体化体验。 该产品将重构现有视觉听觉产业,实现维度的升级和产业消费升级。

再如宁波市华云智能健康有限公司推出的AI无痛血检机器人,将微创无痛抽血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并可以通过区块链数据加密上传到云服务系统进行人工智能及医护专家诊断,不仅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减轻医疗资源的负担,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作为个性化AI精准医疗及未来康养的核心装置及方法。

据了解,本次大赛设置四个与宁波本地产业强相关的智能装备、智能消费终端、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智能软件赛道。参赛产品覆盖了多个科技前沿领域,既包括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成果,如硅光陀螺仪、DSP芯片、MEMS芯片、自发光布料、智能计算卫星等;也涵盖了当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智能产品,如特种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垂直大模型、3D打印机、AI耳机、AI眼镜、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工业软件等;还包含细分垂直领域的特色创新产品,如数字气味机器、智能中医设备、智能望远镜、盲文打印机、康复手套、智能看护仪等。

宁波多措并举,发展未来产业

在活动上,多位院士专家也就智能产品的发展趋势与宁波的未来的发展着力点谈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潘云鹤院士在发言中提到,本次大赛也是国内少有的集中了大量智能化产品的创新大赛,它吹响了中国制造的向产品智能化前进的“冲锋号”。目前,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主要有两个赛道,一是人工智能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二是人工智能用于产品,它们也将促使整个实体经济真正走向智能化。实体经济的人工智能化做好了,将对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宁波通过大赛的形式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方式,当然今后这一大赛还有更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可以通过不断迭代、微调等方式提高大赛品质,吸引更多高质量团队参与,探索更多领域。”潘云鹤说。

毛明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天进入决赛的项目都具备较好的应用场景和开发前景,和宁波的产业特色也结合的非常紧密。

毛明院士说:“如今,AI赋能千行百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我认为人类正快速从‘工业社会’进入‘数业社会’。AI和大数据一定会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改变。”

对于制造业的智能化之路,毛明也建议宁波趁着AI技术大潮的全面来临,使用好这一“工具”。此外,不仅要着眼于硬件设备的智能化,也可以开拓“应用数据”这一产品的市场。“除了销售和使用高端装备为制造业赋能外,宁波可以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毛明院士还特别提到本次参与创新大赛的团队大都为年轻的创业团队,如果可以进一步挖掘这种年轻团队在科技智能产业中创新创业的热情,将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非常强大的支撑作用。

当前,宁波市正在奋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人工智能产业、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重点行业智能化、产品及装备智能化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特色亮点,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未来,宁波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流程、全行业、各环节深度应用的新路径新模式,助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融合化发展。(供稿人:宁波广电集团广播传媒文化传播中心  尹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