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68岁的潘先生(化名)自己穿衣起床,然后下床走路,甚至还到菜市场里去买菜。这在一个月前,他根本不敢奢望自己不依靠老伴,自己照顾自己。
一个月前他因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不理想,而症状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接受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前天他按照和医生的约定,回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复诊开机。开机测试过程十分顺利,开机后,在脑起搏器的辅助下,他的腿脚恢复正常,可以独自行走。
10年前潘先生开始出现颈痛、腰痛不适,渐渐变成身体活动不利索,动作变慢,手脚非常僵硬,医生诊断为帕金森病。这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及神经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发病人群是老年人。
老潘接受了抗帕药物治疗。最初只需较小剂量的药物就可以很好的控制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潘的症状不断加重,出现了“药效减退”,也就是药物作用时间缩短,还没有到下次服药时间,肢体就僵了,活动又慢了。
老潘多次来李惠利医院帕金森专病门诊就诊,调整治疗方案,逐渐增加药物剂量,期望改善症状。但是老潘症状仍然进行性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不仅自己痛苦,还给家人带来负担。
汪咏秋主任医师在与任光丽副主任医师、任王芳主治医师、张艳丽主治医师等神经内科帕金森病诊治团队成员一起对老潘的病情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汪医生提出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治疗建议。DBS俗称脑起搏器植入,脑起搏器是一种植入脑部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电脉冲,借由导线电极刺激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帕金森病比较有效、安全的手术治疗方式。
经过评估,老潘在“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中UPDRS第三部分评分改善率达到50%以上,提示脑起搏器植入治疗对他的症状可能十分有效。老潘充分相信李惠利医院,决定接受脑起搏器治疗。在神经外科孙成丰主任医师、杨施迪主治医师及麻醉科专业医护人员的协同努力下,成功为潘先生实施了磁共振导向下的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并在胸部皮下植入了脉冲发生器。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月开机,老潘腿脚灵活、行走自如。
任光丽副主任医师介绍:帕金森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控制症状,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对日常生活的造成的影响,脑深部电刺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过,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病人都适合手术,所以她建议患者需要到神经内科专科门诊就诊,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供稿人:任光丽 徐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