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育浸润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对人和社会的塑造大有裨益,“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高雅艺术进校园”,是美育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2024年11月,作为“2024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遴选出的优秀剧目,四川音乐学院创作的原创歌剧《王光祈》首次出川,走进重庆高校,收获了山城学子的炽热,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不光是山城,自2021年首演至今,《王光祈》所到之处,备受追捧,拥趸者众,网络上不乏想二刷、三刷的声音,“还《王光祈》一张门票”。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会着迷《王光祈》?
“一下子就进去了,有几幕看得落泪,唱词都能听懂,朗朗上口,旋律悠扬,《王光祈》打破了我对歌剧的刻板印象,高雅艺术并不高冷,其实每个人都能欣赏。”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黄婧瑶说,她是第一次听说王光祈,“原来伟人和我们一样,有彷徨,有孤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灵魂在共振。”
“从美育上,歌剧《王光祈》给出了一个艺术的标志、一扇艺术的窗口”,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米若川指出,它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有根有魂、有血有肉的伟人,于情、景、境的沉浸中,自然而然地浸润、感动学生,让爱国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好看、好听,好传,希望更多像《王光祈》的作品出现。”
美育润无声
让青年与爱国同频共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亦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浸润人的心灵,培植人的灵魂。
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剧《王光祈》的艺术总监、作曲孙洪斌教授指出,美育浸润缘于“感动”,“在这个时代,一些经典人物走红、破圈,焕发新生,缘于他们打动了人”。“美育要实现立德树人,关键在于载体和表达,通过有温度的剧作,塑造出有灵魂的人物,方能和青年学生形成联结,成为他们向往和模仿的人生标杆。”孙洪斌说。
“王光祈是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音乐学家,他是东西方民族音乐比较学的第一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早他学法律,后来是记者,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把当时中国的所有的风云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全部纳入到他的朋友圈中来,到德国后,他研究民族音乐的历史,研究音乐的社会功能,用音乐的力量拯救我们的国家。”
孙洪斌教授指出,从一位社会活动家成长为民族音乐学先驱,缘于王光祈内在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使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要在青年学生身上实现精神火炬的点燃和传递,需要用故事打动人,用精神引领人,“润物细无声的成人之美”。
“这是一个从历史出发,写出的一个活态的人物形象”,编剧左芝兰表示,与惯见的“伟人颂”创作法不同,场景设置、人物语言等,都格外地强调了人物个性的表达,呈现了夯实可信的“成长感”,“先是书写了对理想的纯真与热血,再袒露了一个经历磨砺的青年及艺术家的痛苦,怀揣远大理想与崇高目标,却面临着孤独、贫穷等现实问题,仍不变初心。”
这种矛盾、冲突背后的价值判断,让无数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数位学生受访时,都提到了王光祈这份孤勇,“虽千万人吾往矣,若再遇上一个人独行,会选择坚持”。
一个半小时的时空场景沉浸,让学生们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感受当时的国情民情,剧内剧外,隔空共振,“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与吾人之前,仿佛感受到了同样的热血和澎湃,《王光祈》就像一面镜子,鉴往知来,给予我们新的照见。”
美育罗万象
既要接地气又要聚人气
我们喜欢什么样的美育?
“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艺术作为美育的载体和实践方式之一,需接地气又聚人气,通过多元化的艺术手段,抵达更多学生,丰盈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拥有美的情操、品格和素养。
“阳春白雪、高冷、听不懂”,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黄君说,相比以往歌剧的刻板印象,《王光祈》让她改观,“通俗易懂,却没有减弱好看、好听半分,这场剧,大家看得都很沉浸,一幕又一幕,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好几幕甚至落泪。”
“用音乐讲中国人的故事同时,也把中国人的故事用音乐讲给了时代。”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指出,用音乐去描写音乐家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歌剧《王光祈》的音乐创作独特,中西方音乐元素碰撞出和谐之美,“融合五声调式和西洋大小调,结合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管弦乐,丰富多元的演唱、演奏形式,随着剧情层层深入,营造出升腾跌宕的氛围,也让每个角色形象变得丰满立体。”
不少观众留意到,该剧中国本土音乐元素的运用丰富,中国传统特色民族乐器的引入,为音乐织体增添了独特的音色质感,比如二胡如泣如诉的音色,细腻刻画了剧中人内心的哀愁。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调和方言音韵,则给予了悦耳又亲切的聆听感受,“过去许多艺术作品,四川话多是插科打诨,但这部剧里,自然生动,意境悠远,作为老乡很骄傲。”
“它很有氛围感,整体色调趋于晦暗,就像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各种醒目而倾斜的书架,给人不稳定感的线条,如同时局的隐喻”。有网评称,《王光祈》在舞美设计等细节层面的走心让他很感动,感觉与人物、时代极为贴合。“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书籍是他最忠实的伴侣”,舞美设计边文彤如是解释,每一级台阶、每一幅纵横交错的景片都是书架的意向,除了在视觉上具有了一种当代空间艺术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外化并投射。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李思颖则注意到服装,灰黑相间有种海浪翻滚的意向,恰似历史洪流向前,“最妙的是王光祈母亲,她的衣服是黑白拼接的,让我想到阴阳两隔,我专门去问了演母亲的演员,果然如此,她的出现是王光祈的想象。”
美育传万家
呼唤更多作品成为精品
我们传递什么样的美育?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昨晚睡觉前,它的旋律还萦绕在我脑海里”,歌剧《王光祈》演后座谈会上,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合唱指挥专业、目前任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教师的黄希婧说到,这场剧开幕不久,她就用手机悄悄录下了台上的歌声,悠扬的旋律里,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人物、德行之美。“我目前是一名职校音乐老师,我想和学生们一起排练这部剧,唱王光祈的歌,也希望我今后的学生们无论投身何地,在基层的音乐教育中也能成为新时代‘王光祈’这样的人,用音乐去感染人,鼓舞人,温暖人,将他的精神和热爱赓续下去。”
什么样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我们传递什么样的美育?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陈玉琨说,歌剧《王光祈》给出了一个答案,作为一部能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作品,将其中蕴含的美的元素转化为精神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唤起每个人意识中深藏着的真善美。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米若川院长称,歌剧《王光祈》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料,中华美学的理念和韵味贯通其中,使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文化的根和魂,同时,比如西洋管弦乐等西方音乐元素等运用,和传统音乐元素碰撞新的火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了融合创新,体现了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更多的王光祈”,他说,《王光祈》这样的力作需要力推,时代呼唤有更多的艺术作品成为精品,“希望四川音乐学院能把《王光祈》制作微课,让更多学生去感受和学习,特别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老师,播下一颗美的种子,盛开万千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