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科融合,新质共生。日前,江苏理工学院设计硕士专业建设发展论坛暨刘海粟艺术学院成立十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江苏常州隆重举行。
开幕式上,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国洪致辞时表示,艺术设计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依托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综合性、应用型高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逐渐形成艺科融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成功获批设计硕士学位点为标志,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也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并在品牌时尚、绿色设计和非遗文创等方面提供“江理工艺术智慧”。
刘海粟大师之女、著名画家、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蟾表示,近年来,学院以海老“闳约深美”教育理念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和美育实践,为常州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质人才,贡献了艺术智慧。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少卿表示,此次活动标志学院进入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发展新阶段,开启了学院以学科为引领的专业创新发展新征程。将继续推动两校间设计、美术与书法等专业的深入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在适应新文科、新艺科交叉融合建设的发展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刘海粟”品牌影响力,实现海粟大师倡导的“闳约深美、传承创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教育思想。
开幕式现场,戴国洪为学院第一届发展委员会委员代表颁发聘书。刘蟾和常州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冷天明共同为刘海粟雕像揭幕。刘蟾和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文生共同为学院新LOGO启幕。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理工学院特聘教授顾平向学院赠阅新书。
主旨报告环节,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李超德,以《设计教什么?设计学研究做什么?》为题,从设计文化软实力、设计的真正价值引入,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在人工智能、数质生活的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创新设计、交叉融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乡村振兴创意设计研究院院长汪瑞霞,以《生态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跨学科思考》为题,从“生态学科的跨学科转向”“生物艺术与AIGC创意设计的兴起”“AIGC创意设计的跨学科实践”三个方面为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学科转型背景下创新发展提供成功案例。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艺术类研究生教指委戏剧与影视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栋宁,以《意向性同构:设计硕士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为题,从意向性同构这个具有深刻思辨性和哲理性的设计理论角度,探讨师生在设计教育中的问题同构、设计者与服务对象的体验同构以及AI介入下的知识同构,从学理上上厘清意向性同构的复杂关系和实践表征,为设计硕士专业建设提供了创新发展思路。
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朱亮亮介绍学院发展情况和在学科建设、思政育人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表示,将与省内高水平艺术学校继续深入合作,探索艺科融合创新发展新思路。
当天下午,在江苏环太湖艺术城艺术中心美术馆举办“艺·境——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本次展览展示了学院美术各种类、设计各专业62位在职教师近期创作的90余件(组)艺术作品。从创作主题上看,既有反映时代主题的宏大叙事,也有体现百姓日常的细致关切,更有充满哲理的深邃思辨;从艺术表现上看,工笔与写意兼有、写实与写意互鉴、具象与抽象并蓄;从专业发展上看,传统与当代相呼应、材料与观念相交织、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美术与设计作品百花齐放、交相辉映,艺术创作与专业素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随后举行的“艺术设计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专业建设研讨会”上,艺科融合理念成为核心研讨要点。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设计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背景下的发展理念革新,力求突破传统边界,探寻契合当下需求的全新路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设计学深度交叉融合各抒己见,从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构建等多维度碰撞出思维火花。
此外,学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与发展路径也备受关注,各方凭借丰富经验与前瞻性视野,剖析现状、规划远景,为学院发展谋长远布局,力促设计学科迈向新高度,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供稿人:江苏理工学院 吴文龙 孙杰 杨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