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跨介质飞行器作为一项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前沿科技成果,正逐渐崭露头角。它整合了航空与水下航行技术,旨在实现飞行器在水与空气两种截然不同介质间的自由穿梭,开启了人类对于多维空间交通与作业模式的崭新探索篇章。
传统的飞行器往往局限于单一的飞行介质,如飞机主要在大气层内飞行,而潜艇则在水下航行。跨介质飞行器却打破了这种限制,它能够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之间自由穿梭,融合了多种飞行器的特性与优势。
从外观上看,跨介质飞行器通常具备独特的设计。它的外形既要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以保证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的高效性与稳定性,又要兼顾水动力学的要求,便于在水中潜行。一般来说,其机身呈流线型,机翼可能采用可折叠或可变结构,在进入水中时能够减小阻力并避免损坏。比如,一些跨介质飞行器的机翼在入水前可旋转至特定角度,或者部分结构能够收缩,使整个飞行器呈现出类似潜艇的外形。
图 1固定翼跨介质飞行器——“鹰鳐”在水面水下航行和出水瞬间
跨介质飞行器的动力系统是其核心技术之一。由于不同介质的物理特性差异巨大,对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方式截然不同。在空气中,飞行器依靠航空发动机产生推力,常见的有喷气式发动机或螺旋桨发动机;而在水中,则需要借助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等装置来推动前进。因此,跨介质飞行器往往配备了复合型动力系统,能够根据所处介质自动切换或协同工作。例如,当从空中进入水中时,发动机的运行模式会相应调整,减少喷气推力,启动水下推进装置,确保飞行器平稳过渡并在水中正常航行。
图 2 旋翼跨介质飞行器——“航海家”潜空飞行器
在飞行控制方面,跨介质飞行器面临着巨大挑战。空气和水的密度、粘性等物理参数相差悬殊,这使得在两种介质中飞行时的操控方式和控制策略大相径庭。在空中,飞行器主要通过舵面偏转、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等方式来改变飞行姿态;而在水中,更多地依靠改变推进器的推力方向、舵的角度以及浮力调节装置来实现转向、下潜和上浮等动作。为了实现的精准控制,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必不可少。这些系统能够实时感知飞行器所处的介质环境、飞行状态等信息,并迅速计算出最佳的控制指令,确保飞行器在不同介质间过渡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 3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哪吒”系列第一至第三代样机
图 4 仿生跨介质航行器
跨介质飞行器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民用方面,跨介质飞行器可用于海洋资源勘探、海上救援、快速客运等。想象一下,未来人们可以乘坐跨介质飞行器从陆地直接飞往海岛,途中无需换乘,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在海上发生紧急情况时,它能够迅速从附近的陆地或空中基地出发,抵达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无论是在空中搜索目标还是在水中实施救援作业,都能游刃有余。
尽管目前跨介质飞行器仍处于试验室研发和试验阶段,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动力系统的优化、飞行控制精度的提升、材料的耐久性等,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跨介质飞行器将在天空、海洋之间自由驰骋,为人类的探索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可能。(供稿人: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吴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