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四川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在成都师范学院成立

日前,自大熊猫国家公园2021年10月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命名的重点实验室----“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四川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在成都师范学院成立。

大熊猫是全球最受关注的明星物种之一。大熊猫国家公园于2021年10月12日正式设立,地跨川陕甘三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等高山峡谷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1′06″—105°40′00″、北纬28°51′03″—33°12′50″。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省域内19327平方公里,陕西省域内98平方公里,甘肃省域内2553平方公里。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340只,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2.0%;栖息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58.5%。

公园行政区域涉及3省9个市(州)23个县(市、区)122乡(镇),6.74万原住民生活其间,构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社区。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处位置被认为是全球地形地貌最复杂、气候垂直带分布最明显、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熊猫国家公园海拔最低处592米、最高处6250米,相对高差1000米以上的深谷众多。大熊猫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3000米的区域。山大峰高、河谷深切,这里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催化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0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成为绝佳的生命庇护所,人的生活圈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是天然的“基因库”,为大熊猫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态栖息地。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公园社区整体经济发展有待提高,社区间发展不平衡;公园文化品牌有待改善,难以吸引资源等困境,如何有效应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区使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该重点实验室的建立着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态格局、种群衰减原因以及珍稀动物的生存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将引导社区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幸福感,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挖掘大熊猫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构建良性循环体系,以增强大熊猫的国际认知度,促进相关产业链的繁荣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文化品牌形象塑造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致力于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社区建设提供科学支持。

成都师范学院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现有10个学科门类,学科齐全,利用学校生物学、林学、农学、管理学、计算机、人文艺术等多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好独特的“熊猫故乡”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打造学校的核心优势专业与学科,必将进一步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工作。(供稿人:刘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