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南山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落地实施的南山探索

从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到2023年与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再到2024年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南山一直是国家课程教学改的实践探索者,一路披荆斩棘、深耕厚植,朝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的目标奋力迈进。

一、南山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2022年4月,国家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南山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于5月面向全国举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价值重塑与路径再造”专题论坛。在一系列课改行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借助专家力量,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课改的价值导向,认真架构南山课改的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开启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征程。

(一)底层逻辑:南山课改的价值取向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南山牢牢把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国家育人目标,立足南山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实际,构建素养导向、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具有南山区域特色的育人体系。“五育并举”优化育人蓝图,聚焦核心素养的发展,着力提升南山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等关键素养,培养南山学子适应未来发展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索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卓越的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特区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整体提升育人质量,南山秉持的是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与塑造,南山践行的是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与协调,南山倡导的是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与习惯。为了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南山坚守的是教育教学面向生活实际的回归与扎根,南山追求的是教育教学适应未来发展的前瞻与改进,南山探索的是教育教学契合时代脉搏的创新与突破。

(二)顶层设计:南山课改的系统谋划

南山教育始终坚持行政推动、创新驱动与专业引领“三管齐下”,系统谋划课改整体推进的行动路径。行政推动,决定区域课改的推进力度。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制度到条件保障,从规划制定到实施监测,从资源配置到宣传推广,全方位保障和推进改革的深入进行。创新驱动,决定区域课改的定位高度。意味着要具备前瞻性的视野,敏锐地捕捉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要保持课程改革的澎湃动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专业引领,决定区域课改的落实效度。强调要从专业的视角出发,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的教育理论、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来指导改革实践。

南山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引擎,行政推动区域课改的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专业引领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深入落实课改的区域整体推进和重点项目实施。致力于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学校和典范教师,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实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南山课程教学改革的机制优化

(一)完善组织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由“课程改革推进领导小组、专家小组、攻坚小组和工作小组”为主体的四维管理推进机制,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导统筹力度、专家引领高度、专业指导精度和工作落实效度。

二是形成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教科院—省、市教研部门—区域—学校—教研组”为架构的纵向协同推进机制,打通从国家到基层的研究、指导和服务渠道。

三是围绕“素养课堂建设”“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评价”“每周半天计划”等重点项目构建研究共同体,落实区域研究联盟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是完善以“研究—交流—总结—提炼—评价—反馈”为闭环的课改交流反馈机制,搭建区域研讨、教师成长、成果推广、资源共享的高端交流平台、学术专刊平台、专题通讯平台和网络沟通平台。

(二)优化教研科研机制

一是建设“众筹型”高质量教学研究体系,积极探索“众筹型”区域教研模式,推行“问需一线”调研机制,构建“三备三研三共享”集体备课模式,探索“五步十二节”研课流程,创新“三段八备闭环”教学巡导机制,探索区域教研系统化思维、结构化推进的策略,形成区域教研的统筹意识和专题意识。

二是建设“联动式”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系统整合科研力量,建设区域教育科研纵横推进模式;完整建构科研方式,完善区域教育科研链式推进逻辑;全维打造科研平台,搭建区域教育科研开放推进平台;精准引领科研方向,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动课改落实。

近三年,南山5项教育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1项教学成果荣获2023年深圳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2022至2024年,立项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8项,立项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9项,共计187项。

(三)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一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图谱,依托4大层级、12大类别、42大模块、130门课程的全链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持续推进覆盖全体教师的“三新”培训和“阅读”工程,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建设书香校园、推广读书行动、提升阅读素养的自觉意识;分类推进指向能力进阶的“三精”工程、“名师”工程和“致远”工程,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对管理队伍、科研队伍、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进行全员式、差异化、提升型培训。

二是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研队伍,完善教研员准入退出机制,初步形成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队伍;完善教研员考核评价方案,出台《南山区中小学教研员专业标准》,优化教研队伍管理办法;建立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制度,开发教研员培训课程,成功举办7期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累计360余人次参加学习。

南山教师发展行稳致远:

专业能力提升。周舟、何敏儿获得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南山区11人获得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自2022至2024年,南山区85位教师获得深圳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为深圳市各区之首;2023-2024年,21人获得深圳市高考模拟命题比赛一等奖,为深圳市各区之首;一大批教师获评国家级、市区级“阅读点灯人”。

名师成长迅速。2022至2024年间,周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孙立春获评2023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荆文华、邓玉琳获评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1人获评参与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19人次获评深圳市名教师、名校长及教科研专家;4人获评参与深圳市教育家型教师高级研修培训项目(全市共30人);17人获评深圳市小学名师培养对象;南山教师代表7度夺得深圳市年度教师称号。

(四)优化动态调整机制

自2022年至今,南山区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启动”到“深化”再到“攻坚”的一系列行动,精准施策的同时,提升了改革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022年5月,启动“1+1+5”行动,出台《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1+1+5”系列文件,聚焦研修培训、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典范创建五个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和实践探索。

2023年6月,深化“1+10”行动,制定《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1+10”系列文件,聚焦五大行动,细化24条具体举措,具象化落实10大重点任务,规划了一幅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景图。

2023年9月,攻坚“1+N”行动,以“课程方案转化落地实施”行动为核心,引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建设”“高质量教研体系构建”“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科学教育推进与落实”“数字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等行动齐头并进。

三、南山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

(一)课程实施规划:引领育人方式转变

“课程方案转化落地实施”行动作为南山课改系列攻坚行动的核心举措,以“区域一体化统筹+学校校本化落实+学科专业化引领”为实施路径,在区域课改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一是区域层面,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系列专题调研,发布实施《南山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规划》。二是学校层面,不断通过毕业生画像来完善学校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制定校本化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全区100%的学校均完成了三轮课程实施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三是学科层面,区校联动研制“学科课程实施规划”,科组并进实施“学科课程实施规划”,系统研究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活动等,指导教师个性化实施学期课程纲要和单元教学方案。

2024年4月2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文章《区域课程实施规划:课程方案转化落地的南山行动》,详细解读了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质量转化落地的南山策略。

(二)素养课堂建设:践行教学方式变革

出台《南山区“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南山区“素养课堂”核心要素和评价要点》,以五大行动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一是学校课堂文化建设行动,凝练学校课堂文化形成校本化表达,100%的学校形成兼具教学范式模型和多样变式的课堂教学流程图谱,研制学科素养课堂观测点和评价标准。二是跨学科主题与项目式学习实践行动,开展区域专项行动,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开发遴选汇编优秀案例集38册,通过展示学校成果推动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开展相关专题论坛和成果交流20余场。三是“阅·南山”青少年阅读体系建设行动,要求学校将阅读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覆盖全学科的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赋能学科素养课堂建设,南山的青少年学生阅读推广工作案例获评2024 年广东省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全省共5个),并被推荐至教育部继续参评。四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行动,以赛促研促教,参与面覆盖全区教师,汇编区域各学段、各类型课堂教学研究案例集18册。五是“先锋示范”创建行动,挖掘、推广学校和教师课改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为例,南山创建了1所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4个国家级学科示范基地、3所省级示范校、1所市级实验校、1个市级实验科组、4个市级实验项目,推动了全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

(三)综合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学业评价的模式迭代。发布实施《南山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方案》,将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有机结合,构建南山“73X”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降低纸笔测试成绩占比,按70%的比例纳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落实依标命题,在试题命制中注重结合真实情境,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与综合性;完善30%的展示性评价,强化学科实践和综合答;强化过程性评价“X”,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积极性、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体现过程性评价的增值性价值。南山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改革作为经验案例入选《课程教材研究动态》第44期(一期仅一篇,报送教育部),入选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二是综合评价的体系建设。依托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项目,形成一套涵盖3大维度、10类指标和36个基本要点的数字化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学生综合发展数字档案平台(SEED)测评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的数据融合、工具融合、教学融合。南山学子收获全面发展:德育方面,2人获评2023年广东省“最美南粤少年”,包揽2023年深圳市少先队鼓号队展演金奖和特等奖前三名;在世界机器人大赛等信息科技类竞赛中,获得国际赛事最高奖项9个,国家级赛事一等奖74个,省级赛事一等奖54个;在体育类竞赛中,获得国际级比赛金牌4枚,国家级比赛冠军7个,省级比赛冠军11个;在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0项,成立80个美术特色工坊,南山区学生走校艺术团累计106所学校参与、10万余名学生受益;在省级劳动教育比赛中32人次获奖,在省级及以上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比赛中27人次获奖……

三是教师评价的能力提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分析教学质量监测数据,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探索数智化评价方式的有效实施路径。修订《南山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听课评课制度,推动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加强书面作业及非书面作业设计研究,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探索教学述评新路径,建立教师教学述评管理制度,编制教学述评实施指南,制定校级教学述评实施方案,搭建教学述评网络信息平台,改进教学效果及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科学教育加法:提升师生关键素养

一是完善工作体系,近三年共发布实施《南山区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南山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七份。二是探索实践路径,教育局、教科院、学校、校外实践基地、高校企业“五位一体”统筹协调,在项目规划、整体设计、教育规划、人员配备四个方面落实“一强四加”实践路径。三是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一核两翼三类”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促进五育融合和素养进阶为目标,架构基础核心类、创新实践类、拓展进阶类课程群;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制定《南山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课程纲要》,与腾讯、大疆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教学,遴选50所试点校开展校本化的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研究。四是拓展教育空间,启动移动科技馆巡展服务周项目,覆盖100个中小学校;开发基于国家课程的7个模块南山特色博物馆课程,成为校外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普通教室适应未来学习改造”“功能室数字化提升”“创新实验室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泛在学习空间”等五个方面推进数字化教学空间建设。南山学子近两年参加科学类相关比赛,获得国际级比赛金奖2项、银奖3项,国家级比赛一等奖56项,省级比赛一等奖179项,市级比赛一等奖108项。

南山课改以其创新的理念、卓越的质量、丰硕的成果以及蓬勃发展的态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多家国家、地方媒体先后对南山教育进行了70余次深度报道。未来,南山将继续以务实创新的教育行动,展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南山作为”,阐释教育强国建设的“南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