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道通道自治县牙屯堡镇党委、政府以打造湘桂黔三省(区)民俗文化高地为抓手,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塑造了一批地标性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全镇文旅市场活动迸发,群众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正在雄关大地徐徐铺开。
以“接地气”为突破点,推动乡村文化活起来
突出群众主体。坚持文化惠民,把群众作为活动的主角,从群众所需所盼出发,推出“周周乐”、“牙运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按照“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运作模式,从主持、表演、赛程制定到裁判,所有环节全程交由群众负责,鼓励群众主动创新、大胆参与,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乡村故事、传播乡村声音。参与的演员、运动员、组委会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村民,有白天耕田犁地的农民、开小卖部的个体户、清洁工、餐馆职员……包罗万象,活动的奖品是山羊、土鸡、土鸭、土猪等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充分展现各村物质富足、精神富裕的新风貌,也彰显了乡村有序、充满活力的新气象。
突出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民族力”,打好“文化牌”。以千年戊梁为核心,融合汉、侗、苗等民族文化,将大戊梁歌会、稔缅节、恰坪偶、鱼羮节、周周乐、牙运会等活动赛事串珠成线,全方位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文旅活动项目。摇曳多姿的侗族芦笙舞、恢宏优美的百人多耶、宛转悠扬的苗族歌鼟轮番登场,鱼兽星月纹样的侗锦服饰、盘龙舞凤的银冠、古朴的农具秀、精彩的农事竞技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激情的体育赛事相互交流碰撞,既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同时又延伸和传承传统文化魅力。
突出民族团结。湘桂黔三省边区群众“山同脉、水同源、人同心、民同俗”,通过筹办各类节会活动,接边村寨互邀“为耶”(汉语里“做客”的意思),吸引全镇各村(居)、广西、贵州等地群众参与,各族同胞在欣赏民族歌舞、品味侗家美食、享受竞技乐趣中加深交流,既强化了认知又提升了感情,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全新平台。
以“强支撑”为着力点,推动乡村赛事热起来
政府引导支持。镇党委、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中枢”作用,全力做好支撑服务保障的“管家”。由主要领导带队外出考察,走进“村超”发源地——贵州省榕江县,实地调研当地人文环境、乡土风情,借鉴“村超”火爆出圈的典型经验。主动对接文旅、财政、发改等部门,争取资金和人力支持,配套完善大戊梁文化广场活动主舞台,升级音响、灯光、话筒、电力、公厕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流动摊位、停车位,协调派出所、学校、供电、电信、移动等部门,全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社会主动参与。各基层党组织自觉发挥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各地湘商商会、驻广州流动党支部等平台,搭建服务“桥梁”,鼓励在外乡贤回馈家乡、反哺家乡。本地企业、商户老板自掏腰包为活动赞助。各村文化骨干主动“亮”身份,定期开展芦笙、琵琶、双歌等非遗文化培训,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吸引留守妇女、退役军人、退休老党员等群体加入。目前,全镇共有非遗传承人23名,文艺队伍30余支,各类文艺人才扩充至上千名。
媒体助力“出圈”。借助新媒体传播矩阵影响力,主动抢占宣传主阵地。每周通过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大量推介大戊梁歌会、周周乐、牙运会活动预告和精彩片段。通过湖南日报、怀化日报、怀化电视台等媒体栏目,多角度、多形式宣发活动盛况。邀请通道籍网红达人参加现场直播,发挥“网红效应”推高活动热度和影响力。近两年来,相关视频在抖音、视频号、快手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上百篇,视频播放量累计达30余万。
以“促发展”为落脚点,推动乡村产业兴起来
优化利用,构建多元业态体系。聚焦服务供给、服务体验、服务环境等内容,着力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全方位满足游客群体的身心体验。以激活夜经济为抓手,鼓励餐饮小吃、手工文创、儿童娱乐等地摊经济入驻大戊梁文化广场,拉动大众消费。争取40万元项目资金,完善大戊梁广场新型文旅消费聚集区。文坡村、通坪村、牙屯堡村按照“党建引领·连村联创”的模式,整合三村优势资源,打破地域限制,成立连村联创联合党委,并建立通道县联兴发展有限公司,以村集体经济入股的形式投入150万元,建设水上乐园、学生防溺水基地、大戊梁门店等设施,进一步丰富大戊梁文化广场活动项目,激活文旅消费潜能。
盘活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依托大戊梁文化广场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休闲农业。通过承包出租,流转15亩土地打造大戊梁文化广场水果乐园,结合周边万亩高标准油茶产业园、古伦黄桃基地、大戊梁杨梅基地、黑老虎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及低山丘陵谷地微波起伏的地形地貌和风电、独特的大戊梁文化、雄关古道和文坡、炉溪传统古村落群等地域资源,综合发展农业种植、产品生产、休闲采摘、康养度假等乡村特色旅游活动。
非遗赋能,打造文旅品牌亮点。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做强优势、做精特色、做优品牌,通过乡村旅游资源聚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推进非遗侗锦产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优势,加强与湖南大学设计学院、怀化学院、浏阳夏布合作,在人才培训、项目研发,侗锦量化生产上提供支持,创新推出侗锦时装、侗锦围巾、侗锦手提包等侗锦工艺产品,带动3000余名织娘实现创业、再就业。建成侗锦研学基地,开设侗锦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吸引湖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怀化学院等一批院校走进基地,让高校学子实景式、沉浸式体验侗锦非遗的独特魅力。(供稿人:杨梦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