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横长”山药,实现“躺赢” ——淮山药定向槽种植技术在多地示范取得成功

在江苏南通海门区、启东市,连云港灌云县,以及徐州沛县等地的山药种植基地,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山药种植过程遇到连续大暴雨,就会导致塌沟绝收,而且采挖工作耗时费力,而如今这一景象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得益于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功研发出了薯蓣类山药定向槽种植技术,并选育了适宜定向槽种植的淮山药新品种‘苏蓣10号’。这一创新技术使得山药能够在耕作层横着生长,无暴雨塌沟绝收风险,采收时种植户们只需轻轻一抽,山药便能从定向槽中轻松取出,既大大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其产量也极为可观。据统计,采用这一技术的山药种植基地,亩产量可轻松超过四千斤,抵御气候灾害风险能力也很强。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种植户们的脸上,更激励着他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效益。

山药已有近3000年应用历史,是我国传统“补”品。营养丰富,功效显著。江苏南通启海地区、连云港两灌地区和徐州丰沛县均是传统的淮山药生产区,在当地淮山药是馈赠亲友的最佳土特产,深受市民的喜爱。“山药虽然好吃,但是在生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栽培技术费工、劳动强度大,暴雨塌沟绝收风险大,宜机性差,地下水位和土质要求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培通研究员介绍,“山药采挖不适宜机械化作业,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山药采挖成为种植户,尤其是规模种植户一大难题。转移到西北生产,采挖工来源问题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科研团队开展薯蓣类山药定向槽种植技术及配套农机具的研制。从2021年至今,在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江苏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农户不断调整技术参数,在不断地尝试与摸索中,定向槽栽培技术日趋成熟。“技术更新主要体现在改平畦为坡面畦,坡度15°以上,有利于排水和山药定向生长。畦面增加覆盖保温毯,避免夏季高温影响山药块茎生长。”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殷剑美站长介绍说,“还改竹木架为爬藤网架,增加了棚架韧性,抗风力更强,不易倒塌。”江苏多地引进淮山药定向槽技术,建立了淮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如今这项让山药横着长的技术已被山药种植户广泛运用。目前,农户种植山药实现了机械化,不仅节省时间、提高耕作效率,还能保证山药品质。

与薯蓣类山药(北方淮山药)传统粉垄种植技术相比,该技术单产可以达到1500 kg/亩以上,产值12000元/亩,生产成本6500元/亩(不含地租成本),纯收入5500元/亩以上,较山药传统种植方式降低1500元/亩左右,但该技术无塌沟风险,在江苏省及多雨地区种植的收益更加稳定。2024年,该技术已走出江苏,在江西、福建、海南、云南等省份均示范成功。

谈及该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张培通表示,该技术成果探明了定向槽内出现极端高温烫伤幼嫩块茎,导致薯蓣类山药定向槽种植畸形薯率高,为薯蓣类山药定向槽种植技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发现定向槽底部不平,导致局部积水,或后期田间排水不畅积水渍害,引起块茎畸形,为定向槽开槽机械研制和优质高效种植提供支撑。该项研究填补薯蓣类山药定向槽技术研究的空白。

“我们将继续完善技术流程,形成淮山药定向槽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与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种植户了解这项技术、学会这项技术,持续提升该技术推广率,推动山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江苏山药产业。”殷剑美说。

这一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解决了山药种植中的一大难题,同时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为广大种植户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和福祉,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供稿人:殷剑美 张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