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送来森林的气息,徐斌登上峦宝山,俯瞰着两河村再熟悉不过的山林、乡路、溪流、屋舍,心潮却按捺不住地起伏。到今年,他任村党支部书记就是整整二十个年头了。
重庆市武隆区接龙乡两河村全村人口只有840人,散落在面积34.9平方公里,常年居住在村里的也就350人左右。这个比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大出好几平方公里的行政村,耕地确只有不到10%,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势凶险陡峭,悬崖绝壁遍布。
徐斌是两河村土生土长的儿子。
1984年10月,怀着满腔报国热血的徐斌在高中毕业入伍来到广西边防,多次参加作战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曾经的戍边战士徐斌回到两河村。当他发现生养自己的家乡仍然穷苦时,内心一阵酸楚,于是他放弃了城里的生活返乡回村,回到家乡的徐斌在2005年被乡亲们全票通过选举为两河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二十个年头。
让两河村“通”起来
刚上任时,两河村的情况比徐斌想象中还要糟糕。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乡亲们出行只能依靠山间小径和拖拉机勉强能通过的土道。从村里到接龙乡场镇只能靠步行,近一点的要走三个多小时,稍稍远点的就要走五、六个小时。
徐斌担任两河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筹资,动员全村乡亲们投工投劳,修建两河村到接龙乡场镇的公路。虽然全长只有11公里,但这却是两河村历史上对外进出的第一条加宽硬化的公路。
2010年,乡里多方筹集资金,终于启动了链接两河村至丰都县境内省道的对外大通道建设。乡亲们都兴奋地翘首以盼。
两河村山脚到山顶垂直高差七八百米,山势陡峭,密林丛生,道路的前期勘测十分艰难。勘测人员带着测量设备进了林子,根本就露不了头、看不过亮、读不到数,测量设计人员说这个地方“只适合鸟飞,不适合人走”。徐斌主动与工作人员商量,村里的乡亲们人地两熟,村里想办法砍出个毛路子。
徐斌心里清楚,全村精壮能干的都跑外面打工去了,村里剩下一共就三百来人,留下的除了老弱,爬得了山,砍得动荆棘的没几个人。但是他真怕千辛万苦争取来的机会耽搁了。背上干粮和砍刀,徐斌带头钻进深山老林,依仗着对家乡地理的熟悉,感觉着路要往哪里修,就往哪边砍。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水,累了就靠着树桩休息几分钟。衣服刮得到处破洞,鞋也磨破了,身上到处都是刺条子划出的伤痕。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砍出一条人行道,可爬上山顶往下一看,发现根本无法修公路。
探路工作受到了一次二次的失败,锲而不舍的徐斌带着人再次向深山进发。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后历时接近2个多月,徐斌他们硬是攀着悬崖、过沟上坎,砍出了一条符合修路要求的线路。成功的众人抱头大哭,这是成功的泪、喜悦的泪、希望的泪。最终项目立项成功,在工程队的带领下,全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苦干了两年多,终于在2013年修通了两河村到丰都的出山路,这条路也成了接龙乡的出境大通道。
全国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后,在接龙乡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徐斌多次向党委政府、发改委、扶贫开发局、农业农村委、水利局、交委等部门汇报工作,先后为两河村争取到了1300多万元交通扶贫资金,启动8条共30公里村社路建设。实现了村民小组公里贯通。如今的两河村,公路结成网,客车开进村,村民出山方便了,以前各农业社转一圈要一周,现在只要2小时。2018年,接龙水库建成蓄水,不仅解决了水库下游两个村民小组的用水问题,也优化了水库配套的道路设施,还平添了一幅高峡平湖美景,引来了八方游客。
让两河村“亮”起来
路通了,电也要跟上。两河村到了2010年,即使是已经通电了的农户用电质量也非常低,就连照明都不能满足,到了晚上,白炽灯丝就仅像一条红线那样,更别说家用电器了。
在接龙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徐斌为争取农电改造项目,多次到原县发改委和电力等部门争取的项目支持,但是经过现场勘查,都认为施工难度太大。2010年7月,经过徐斌的争取,项目是定下来了,但是电杆需要村民自己安装到位。
徐斌走挨家挨户地走访动员,逐个去农业社开会,商讨制定政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十天的细致工作,全村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就这样,徐斌带领着乡亲们每天都艰难地抬着电杆走在崎岖陡峭的山上。中午吃饭就是带着干粮,在山上吃。有的地方找不到水,大家就把水壶放到半山腰处,电杆抬到这个地方就休息一下喝点水。每个人的肩膀都压出了厚厚的硬茧,每个人都磨破了好几双胶鞋。乡亲们吼起号子,相互鼓励着。大家都无怨无悔,浑身充满了力量,心里期盼着村里早日引来电,让生活“亮”起来。
整整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徐斌和乡亲们硬是用肩膀在方圆34.9平方公里的大山里,安装了430根电杆。
2011年11月6日,山里已经吹着阵阵冷风。可是两河村乡亲们心里都是暖暖的、美美的。这次两河村农电改造工程中,乡亲们抬电杆、挖基础、安装电杆,历尽艰险,一条条崭新的线路连进了两河的大山深处。
这天,是农电改造工程竣工的日子,是所有两河村村民用上心心念念的“电”的日子。晚上,在村里农业社长杨永发家,两河村为施工单位举办了一个隆重的感谢宴,邀请了所有施工单位人员,全体村社干部,还有村民代表参加。乡亲们纷纷送来自家最好的食材,热热闹闹地烧了很多农家土菜。
徐斌举起酒杯,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只说了:感谢党委政府,感谢施工单位,感谢父老乡亲,两河村的先祖,咱们村也有电了。两行热流在这个铁打一样的汉子双眼中滚滚涌出。
这一天,世代节俭的两河村乡亲们都不约而同地让村里所有的灯整整亮了一个通宵。
这一天,是两河村从古到今最“亮”的节日。
让两河村“富”起来
有了路和电,徐斌开始思考如何让乡亲们富起来。他深知,两河村地处深山,信息闭塞,观念老旧,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玉米、红薯种植为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发展特色产业。看着村里山地大片杂乱疯长的野草青藤,徐斌琢磨怎么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从小知道山上会有野生的黄柏、杜仲这些中药材,说明两河村这个地方适应这些中药材的生长条件。经过多方寻访请教,徐斌了解到像厚朴这种需求量很大的中药树种,最适合在海拔一千三百米左右的山地生长,而且一次种植,自然生长,年年采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在区林业部门的帮助支持下,联系到了中药材的种苗,一次就栽种了四千多亩。现在,两河村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超过了一万二千亩,每年获益100余万元。
除了改善种植,徐斌还尝试拓展养殖业的业务,他率先尝试着养了65群土蜂,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土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有土蜂养殖户50户,全村约有2000余群,年产蜂蜜6000多斤,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徐斌鼓励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党支部副书记杨朝兵、专干陈金林等好几位同志不仅自家发展成烤烟、中药材种植大户,还各自带动十多家乡亲发展起相关产业。
两河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相继发展起来高山蔬菜、中药材、棘腹蛙、土蜂蜜、冷水鱼、乡村旅游等多种产业。108户贫困户在2019年全部摘帽。
让两河村“和”起来
两河村地广人少,在家的老弱妇幼居多。徐斌自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哪家儿子结婚,哪家姑娘出嫁,哪家老人去逝,都得他去当主管,安排好帮忙人员,开好菜单,采购食材,杀猪宰羊,一应具细,不能有任何差迟。二十年来,两河村在徐斌这个“家长”的带领下,俨然就是一个充满温馨和睦的大家庭。
村里老年人生病,子女要送医院去治疗,有些老人怕麻烦子女,怕花钱,怎么劝都不去。徐斌知晓情况后,就会到乡亲家里去,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劝导之下,这些老人们就都乖乖地跟着子女去医院了,老人的家人们对徐斌也是充满感激。
乡下有句大实话:“老乡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徐斌知道,单凭一个人,就是有天大本事,也办不成大事。他把村里有文化、有上进心、愿真心实意为村民做事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把其中优秀的培养发展成中共党员,尤其是在退役军人中发展后备干部,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到村干部队伍中来。
目前,5名支部委员除徐斌外,都是40岁以下年轻人,退役军人有3个。徐斌在村里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每月把党员履职情况“晒一晒、评一评、比一比”,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基层的先锋示范作用,带头干事评比。村支部班子加强了,党员的责任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村上大事小事都有了核心骨干,村民的心拧成一股绳,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村党组织建设也从“后进”变为先进,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也多次获得“先进个人”。
记者手记:
二十个年头,徐斌还是从前那个徐斌,只是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双鬓。在这二十个年头里,徐斌也有过机遇,也有过丝丝动摇。还是在他刚上任村支书不久,以前部队里的老团长转业开办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盛情请徐斌过去一同发展,讲好年薪十五万,其他另算。可是当徐斌看到藏在大山深处,生于斯长于斯的两河村,白天“无路可走”,晚上漆黑一片。他不能抛下父老乡亲不顾,去追求个人的发展。
2020年,当徐斌站在“重庆武隆区脱贫攻坚先进兵支书”报告会讲台上的时候,小女儿悄悄地从外地赶回来,手捧一抱鲜花上台敬献给她最崇敬、最亲爱的父亲。那一刻,全场观众掌声雷动。那一刻,徐斌破防了,他知道女儿长大了,理解了这些年父亲为什么放着城里不住,放着赚钱的事不做,偏偏要在乡村里吃苦受累。
二十个年头,徐斌用自己最好的二十年带领家乡的亲人们发奋努力,换来了今天的两河村。
“我觉得值了!”徐斌说。(供稿人:丹慧 付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