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跟着5A级景区去旅游 > 正文

走进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宁夏)

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位于宁夏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宁、蒙、甘三省(区)的交接点,黄河第一入川口,是欧亚大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这里南靠山峦叠嶂、巍峨雄奇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沙峰林立、绵延万里的腾格里大沙漠,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在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滴翠流红的古朴园林——童家园子。旅游区东起沙坡头水利枢纽堤坝,西至黑山峡宁夏、甘肃交界处,以沙坡头黄河两岸山水田园以及北部的腾格里沙漠为核心。

沙与河这对本不相融的矛盾体,在沙坡头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撮合在了一起,沙堤高耸,河水奔流,沙为河骨,河为沙魂,相依相偎,和谐共处,沙、山、河、园交相荟萃,似抒情诗,如风情画。浩瀚无垠的腾格里大沙漠、蕴灵孕秀的黄河、横亘南岸的香山与世界文化遗产战国秦长城、秦始皇长城、秦代陶窑遗址、新旧石器遗址、黄河两岸的史前岩画,以及滴翠流红的河湾园林在这里交汇,谱写了一曲大自然瑰丽的交响曲,形成了沙坡头独特的S型地理风貌,极似中国阴阳太极图,曾被美国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作为世界奇观向全球推出。这无疑给原本就神奇的沙坡头又增添了神秘的一笔,使其更像陈酒酽茶,韵味无穷。

沙坡头位居《山海经》西次三经之首的崇吾之山。崇吾之山是黄帝族繁衍生息、采集狩猎、图腾崇拜的神山,自古钟灵毓秀,神异非凡。

《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沙坡头这座大沙山,历来名声显赫。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沙坡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就连流经此地的黄河,也能散射神秘的光彩。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原本就有一个神秘的名字,它叫鸣沙河。《读史方舆纪要》援引元代史志记载说: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

周穆王驾八骏之乘遨游河套,经这里西巡昆仑之丘,宴觞西王母,咏歌瑶池,传下了千古绝唱。中卫黄河南面出土的西周车马坑证实了周穆王西游绝非神话。

沙坡头聚神山、大漠、黄河、绿洲、草原于一处,集长流水旧石器遗址、孟家湾新石器遗址、秦代窑场、汉代河堰、丝路驿站、西夏皇家花园于一地,融长城文化、丝路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现代治沙成果于一体,其多元融合的历史流光溢彩,其独具特色的景观使人流连忘返。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的治沙成果,确立了沙坡头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界的独特地位。在唐、宋、元明以来,史不绝书的沙坡鸣钟成为宇内异景,形成了不可再造的世界级品位的绝世奇观,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全球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沙坡头周边的大麦地、香山、西山遍布史前岩画。数以万计的岩画鳞次栉比,瑰丽璀璨,以图画形式再现了洪荒时代的天、地、人情,昭示了人类文明的早期渊源,谱写了人类历史的最早华章。秦昭王伐灭义渠,据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沙坡头南区的战国秦长城,荷载着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融会。秦始皇、汉武帝筑长城,现存遗迹位于沙坡头黄河南岸、北岸的黑山峡、卫宁北山。长城维护了地域安宁,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遍布沙坡头地区的新、旧石器遗址,南北山岩画,秦、汉、明长城,古陶窑遗址、古水车、古传说等等,都雄辨地证明:沙坡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著名史学家贾兰坡、范文澜分析了古遗址的资料后断言:中卫地区至少在三万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由此开始,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元鼎元年,为屯兵戍边,在沙坡头成功筑堤引水,开挖美利渠。创造了黄河有堤坝引水的辉煌历史,诞生了白马拉疆的神话传说,与四川都江堰一道彪炳中国乃至世界灌溉史。

成吉思汗七次亲征西夏,其中两次就征战在中卫。他屯兵营盘水,勒马沙坡头,摆兵黄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盘山。探寻成吉思汗的归宿,中卫山川留下了一代天骄的最后足迹。

沙坡头的摄人心魄之处,在于浪漫沙海中的奇幻瑰丽,在于大河奔流的侠骨柔情。

让沙坡头屹立于世界治沙、生态和环保三大科学高峰上的还是她辉煌卓越的治沙成果。为了确保西北交通大命脉包兰铁路畅通无阻,从1956年开始,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与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综合治沙工程体系。用最经济、最简洁、最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动沙丘上营造出了绿洲,解决了无数科学家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也未能解决的世界难题。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引起了世界的轰动,一时间,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专家、学者云集沙坡头,争相探讨治理沙漠的成功做法,各国科学家惊叹:这真是世界奇迹!这是世界堪称一流的治沙工程!

在沙坡头治沙成果展示区,铁路两侧500米宽,58公里长的绿色屏障宛如两条巨龙,将沙魔锁扼降伏。游人到此,无不被中卫人民创造奇迹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在这里,卓越的治沙成果告诉人们,沙坡头属于中卫、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沙坡头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和世界实验室的研究点,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培训基地。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1959年实地考察沙坡头治沙后,196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的《向沙漠进军》一文,盛赞沙坡头治沙的伟大意义。万里、李鹏、江泽民、曾庆红、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在听取汇报,实地参观,或在京观看沙坡头治沙模型后,都被沙坡头人与天地、与自然顽强搏斗的精神所感动,对沙坡头治沙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沙坡头,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宝地;是一片永远在创造着奇迹的沃土;是一部与日俱新、永远也没有结尾且充满深邃韵味的旅游宝典。

来源:沙坡头旅游景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