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水电之都的湖北宜昌,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的机房里,算力主机犹如一列列钢铁巨人,静静矗立。系统启动,浸没的芯片的透明液体开始沸腾,犹如科技的血液,屏幕上的温度数据实时更新,监控着系统的每一次呼吸,这里是电影《流浪地球2》中未来科技的灵感来源,也是国家数字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总投资30亿元的计算中心项目预计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完工,至2025年全面投入运营时,将集结500P混合算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坚实后盾。作为国家重要的算力节点,这里集结了“超级计算+智能计算+大数据”等尖端技术,吸引着众多“芯基建”科技产业在此聚集,共同研发出领先的人工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为宜昌深度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化学所属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共建运营方,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属地经济发展,满怀匠心,发扬“六个特别”铁军精神,坚持“誓夺鲁班、永争第一、五个一流”为目标,以高精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打造精品工程,用前沿科技“预建”未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助力宜昌抢滩数字经济“蓝海”,为区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数字技术”赋能“预建未来”
项目建设,规划为先,项目管理团队采用BIM技术,科学布局建设,为实现工序样板可视化交底、建造成果数字化交付提供一站式服务。
BIM技术针对算力中心管线密集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问题,通过虚拟施工预见问题,优化流程,减少返工,确保进度与成本的双向管控。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将BIM模型的运用贯穿设计至施工阶段,助力项目解决冲突2000余处,节约建设成本百万余元;BIM的三维可视化使工艺更简单易懂,能大幅提高交底效率;通过在BIM模型中植入各类实体构件信息,日后可实现项目数字化交付。
“借智向新”助力“弯道超车”
在面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挑战时,项目团队凭借装配式盲沟法、工字钢底托固定法等创新技术,成功破解了狭窄空间施工、超高限柱加固等难题,节省了时间和建设成本的同时还获得了8项实用型专利认证。
施工过程中,通过大胆采用预制模块、工字钢底托及积水沟自动抽水装置等创新技术,显著简化了施工流程,提升了工程质量和结构的稳定性。在狭小空间加固领域,创新地应用了穿墙铆拉丝杆单侧固定装置和混凝土加固装置,展现了团队的匠心与巧思。这些研发专利从“纸上”走进现场,不仅突破了施工瓶颈,更为项目建设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智慧管理”打造“超级大脑”
在算力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后台,智慧管理平台如同高速运转的“超级大脑”,凭借智能化、精准化的管理能力,实现了施工全过程的精细优化与把控。
通过智能分析,平台动态把控项目进度,清晰展示绿色进度、蓝色计划与红色预警,助力项目人员及时调整与纠偏,提升整体推进效率。平台对现场1000多名劳务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完成了智能实名登记验证,实时管控持证、工种、教育等信息,降低用工风险,实现针对性管理。在材料管理上,平台利用地磅系统实现物资称重的自动化、标准化、数字化,缩短了80%的过磅时间,提升了收料的效率和准确率。
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巡检系统、16台AI摄像机、30余台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监控全覆盖,实时分析现场安全状况,提前预警并快速响应,有效防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平台实现了质量信息的数字化管理,质量检查、整改、交底等情况一目了然,确保施工质量。此外,平台还联动了工程资料的电子化与多方协同办公,可实现云端存储与管理项目的全周期数据,有效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后期也将对结构化工程资料数据挖掘利用,为与城建档案部门系统无缝对接、形成工程档案大数据应用做准备。
项目经理张田龙表示:“智慧管理平台减少了非必要工作量,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施工重难点,打造精品项目,争创鲁班奖。”智慧管理平台凭借智能化、数字化和协同化优势,成为算力中心项目的核心驱动力,对项目部9大工作板块实现业务全集成,对现场300多名劳务施工人员实现管理全覆盖,累计智能决策处理异常状况200余条,极大提高了业务工作效率。
算力中心项目自开工起,以高精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备受瞩目。政府领导多次视察,共助项目提速。项目屡获殊荣,各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项目团队以“誓夺鲁班、勇争第一”为行动纲领,追求精细化管理,以研发创新驱动项目建设,以匠心初心打造精品工程,以前沿科技“预建”未来,助力宜昌抢滩数字经济“蓝海”,用“硬实力”擦亮央企名片,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供稿人: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 陈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