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扎木沟村是一个三村合一的村落,整个村子被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沃、村民勤劳朴实、嘉绒藏族风情浓厚。近年来,我们紧密依托‘六小园’思路,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在全村共有观山望月、云漫红杉等20余家特色乡村民宿,节假日入住率可达95%以上,真正地铺就了一条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子。”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杂谷脑镇党委书记陈建明介绍到。
近年来,杂谷脑镇胆扎木沟村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找准“康养胆扎木”发展定位,通过整合盘活现有村级阵地资源,探索推行“六小园”发展模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子,绘就出一幅绿意盎然、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着力写好“农文旅”文章,乡村旅游焕发“新生活力”。两项改革之后,村“两委”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纽带”作用,以“农商文旅康”引领村级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这几年,很多村民选择回乡开特色民宿、搞旅游接待,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康养度假”的休闲去处,另一方面也反哺了当地群众“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的内在需求,在双向奔赴的情况之下,让传统的嘉绒藏寨焕发出了年轻的活力。此外,全村正在县委和镇党委的关心支持下,积极筹备打造4A级旅游景区红山康养景区,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在“农商文旅康”的融合发展路子中,全村“全链条”式地发展乡村产业,逐步植入精品民宿、生态农业、康养避暑等新兴业态,构建起“康养度假”的乡村产业发展思路和雏形。目前村内有观山望月、云漫红杉、果林烧烤、卡徕山居等共计20余家特色乡村民宿,节假日入住率可达95%以上。
紧密依托“六小园”思路,构塑宜居宜业“特色品牌”。在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全村因地制宜打造“六小园”,在总体上,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把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种上小葱、青菜、番茄等家常蔬菜,让零散土地变成家门口的“小菜园、小游园”;同时,鼓励条件成熟的农户利用闲置的旧砖、废瓦、轮胎等材料,在自家庭院栽种油菜花、李子树、樱桃树等农家常见果蔬,简约美观、易于养护,打造原汁原味的“小果园、小花园”;推行“小茶园”建设,建造茶园边的“果林烧烤”,搭建具有藏式风格的农家土灶台,吸引县级部门和省内外的高校团队到村开展研学活动,包括成都理工、北师大等学校,让宽敞整洁的农家院落成为夏日休闲和冬日聚会的好去处;深层次激发“小作坊”就业帮扶作用,村内的“理县藏羌印象民族织纺专业合作社”已有15年历史,目前也是“乐·理共富车间”“遂理一家亲 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已经吸纳了60余名残疾人和贫困妇女实现居家从业就业,成为全村扶贫扶残的重要平台和连接非遗文化和民生实事的一处集中点、发散地。
“我们村被群山环绕、山型立体,植被丰茂,春季百花争艳充满生机,秋季彩林红叶遍布全村,冬季漫天冰雪镶嵌其间,现在我们村正在县委和镇党委的关心支持下,积极筹备打造4A级旅游景区红山康养景区,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胆扎木沟村村支书吴周奎介绍到。
不断延伸“一张网”模式,激发基层治理“一池春水”。村党支部划分3个网格片区,配备网格长与兼职网格员各3名,设置25个微网格配备9名微网格长、25名微网格员,建立3个微网格党小组,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已初具雏形,同时每个村民小组都组建了网格化管理服务群,村民可以线上咨询、预约办事,村干部也可以云端答疑审核,方便群众办事。针对村大人多管理难的问题,成立村民议事会、志愿服务队等组织,着力引导村民学法、用法、懂法,让法律成为我们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最常用的、最普及的有力武器,常态化开展禁毒反诈、闲置房屋踏查,配备法律明白人5人,人民调解员5人,张贴“反诈宣传队伍公示表”746份,接待法律咨询12人次,参与治安调解和化解矛盾纠纷11起,化解率100%。在村党组织的组织号召下,村内的妇女同志自发组建嘉绒藏族歌舞团,大方展示地方民族特色;在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举办“寻找最美笑脸”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慰问活动,不断拉进党群干群关系。
下一步,胆扎木沟村将紧跟全县战略发展步伐,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举措,为建成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劲吹文明乡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赋能添力,努力实现“一庄一景、一路一色”。(文、图/代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