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给不少代表委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这一话题,大家在会场内外进行了探讨。
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内江代表团举行热烈讨论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建好用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力量是保障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省人大代表林海亮认为,近两年四川的科技力量持续强化,国家实验室、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都在持续加强建设。而这些实验室、中心、大科学装置建起来之后,必然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林海亮建议,加大顶尖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努力在短期内实现顶尖人才数量取得更大突破、结构取得更大改善;全面深化科技体系改革,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建设海外离岸科研机构;设立相对独立成片的“未来科技岛”作为科技成果应用实验区,为科技成果应用提供相对集中的应用场景,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迭代升级及转化。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工作安排中,把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指出要“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川字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省政协委员李益彬认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建议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来推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李益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优化要素配置,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省人大代表陈波说,去年,隆昌成功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显著县。今年,隆昌将落实好省上关于“更加注重产业支撑”的决策部署,把产业发展作为“一号工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底部支撑。
“我们将全力推进‘产业提级工程’,持续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玻瓶陶瓷‘3+1’主导产业建圈强链,重点在配套成渝、延链补链、创新发展等方面全面破题,力争5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规模工业总产值‘两个倍增’,加快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作为隆昌市委书记,陈波满怀信心。
省政协委员官建军认为,作为老工业城市,内江传统工业基础扎实,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占比大,近年来,虽然内江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能源、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引进了一批具备新质生产力属性的项目,但是份额还有待提高。
官建军建议,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积极培养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同时,持续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和投入,加强钒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加大钒的深加工、钛的提取等,为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文、图/徐艳梅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