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山城遗韵:酉阳阳戏的古韵新声

为积极响应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大连理工大学“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实践团于1月12日启程,前往重庆酉阳开展深度探访非遗文化之旅。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酉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阳戏这一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探索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面具阳戏源自巫傩文化,又名“脸壳戏”。在保留“傩面具”的基础上,阳戏融合了地方土戏和花灯唱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艺术形式历经“驱鬼——娱神——娱人”的演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唱腔独特,表演古朴。阳戏不仅在戏剧领域具有宝贵价值,也在宗教领域拥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21年6月,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路蜿蜒,实践团一行来到了铜鼓镇清泉村,这是酉阳阳戏的重要流传地之一。团队拜访了当地戏班的掌坛师陈永霞老师。小院面对着冬季也并不萧条的耕地,不远处仍旧是山峦起伏,一声声鹅叫回荡在清冽的空气中,堂屋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木质材料和古朴装饰,向里看,庄重神圣的戏坛不语,烛火晃动,光影摇曳。屋内陈列着三十二张木质面具、戏服、手写剧本,记录着阳戏在这片土地上的点滴历史。

酉阳阳戏最具特色的要数其独特的面具。从选材到雕刻,从上色到抛光,每一步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匠心。“光是雕刻每张面具就要耗费两、三个月时间。”陈永霞老师的视力已大不如从前,但还是踩着凳子取下戏坛高处被敬为戏神的关公面具,展示给实践团这群好奇的年轻人。那一刻,面具不仅是艺术的象征,更是岁月与匠心的凝结,深刻展现了传承人对这门艺术的执着与奉献。


陈永霞老师踩着凳子将关公面具放回戏坛


同为阳戏传承人的许义章老师向实践团介绍了阳戏面具的独特之处。阳戏面具的彩绘浓重且造型古朴,通过头冠与面相的特征区分角色,展现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尤其是面具的眼睛,炯炯有神,深藏无数情感与故事。嘴角的线条或上扬成笑,或紧抿成怒,生动传递了角色的性格与情绪,给每张面具都赋予了独特的灵魂。


许义章老师为实践团依次介绍每张面具


作为一名合格的阳戏传承人,不仅需要精通唱曲和舞蹈动作,还需要具备独立制作面具的能力,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为了掌握这样的能力,传承人必须从小接受严格培养,许义章老师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刚会说话就锻炼起口才、小学尚未毕业就能写毛笔字、14岁南下广东打工……到后来以阳戏谋生,最累的时候一场戏唱三天,他们连着唱了二十多天。

“其他团队只剩个把人、三五人,我们算最多的了,到春节到齐有22人,今天好歹没回来也能达到15人。” 面对酉阳阳戏目前无人继承的窘境,许义章的心痛惋惜中夹杂着算不上自豪的复杂情绪。根据他的介绍,戏班子中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平日基本在广东务工,只有春节才会回来演出。虽然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加入,但由于耗时长、经费少等问题,这项非遗缺少全身心投入的年轻血液,由此可见,酉阳阳戏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实践团对面具展开电子留档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阳戏,实践团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团队携手合作,采用3D建模技术,完成全国首份酉阳阳戏面具全套电子留档。这一创新举措为阳戏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承提供了现代化保障,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


临行前,陈永霞老师(右一)对青年殷切嘱托


院前,一棵上了年纪的老桂树一如身侧的大山般岿然不动,静静地看着千百年来传承人在院中闻鸡起舞,送走过告别此地含泪飘向远方的年轻人,也迎来过一批又一批有心人特地记录、宣传这些悄然凋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