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糖画飘香:传统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

1月19日下午,一场为庆春节而举办的糖画宣传活动在万隆广场热闹举行。此次活动由辽宁志愿教育科技中心精心策划,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热情参与,尤其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以青春活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让糖画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糖画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为弘扬传统文化,唤起大众对糖画艺术的关注与热爱,我们开展了此次画糖画宣传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听老师讲解相关知识。刘子侨 摄

活动现场,糖画非遗老师的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只见老师手持小勺,舀起一勺熬制得金黄透亮的糖稀,在光洁的石板上快速抖动、挥洒。眨眼间,一条活灵活现的小蛇便跃然“板”上,再用竹签轻轻一压,一根细长的糖丝粘连,一件精美的糖画作品就诞生了。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眼中满是对这神奇技艺的好奇与喜爱。

在老师展示技艺的同时,带队老师也没闲着。她手持麦克风穿梭在人群中,向大家发放精心制作的糖画宣传手册。手册里不仅有糖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介绍,还有精美的糖画作品图片。带队老师拿着麦克风对大家介绍说:“同学们,糖画可是咱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明代,最早是在春节庙会上出现,寓意着甜甜蜜蜜、吉祥如意呢。”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住点头。




图为带队老师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刘子侨 摄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糖画制作过程,活动特别设置了体验区。志愿者们都排队想亲自动手尝试。志愿者提前在脑海中构思出想要绘画的图案的同时,非遗老师将小锅中的糖料进行加热。一切准备就绪后,志愿者在非遗老师的协助下,用铜勺从锅中小心翼翼地舀起糖液,这时糖液就像画笔的“颜料”。尽管手有些颤抖,但在非遗老师的鼓励下,以石板为画布,将糖液倾、倒、点、划,她勇敢地在石板上画下了一个由小蛇组成的“顺”字。在非遗老师的协助下,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然后趁糖画还没完全凝固,把竹签放在糖画上,用糖液将竹签和图案粘在一起,等待糖画彻底凝固,一幅精美的糖画就制作完成了。“我觉得糖画特别好玩,自己做出来更开心,希望在接下来的蛇年,我们一家人都顺顺利利的!”志愿者兴奋地说道。




图为非遗老师协助志愿者画糖画。刘子侨 摄

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到传统文化。糖画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的瑰宝。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传播糖画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了糖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与文化价值。通过现场展示与教学,也激发大众对糖画艺术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文化体验。探索糖画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助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播。志愿者表示以前只是在路边偶尔见过糖画,通过这次活动,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多学问。同时也激励着大家以后要更多地参与到类似活动中来。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活动走进大众视野。此次画糖画宣传活动,不仅为志愿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更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本次实践活动成功提升了大众对糖画艺术的认知与喜爱,为传统文化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发现,糖画传承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挑战。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像糖画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源泉 。

(供稿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实践队刘子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