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双馆之行揭秘壮锦魅力——“桂彩织韵”创艺队赴南宁市开展壮锦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2025年1月18日,为探寻桂北少数民族地区织锦文化的根基脉络,系统收集各类织锦纹理样式,借助AIGC技术构建桂北织锦文化数据库,深入感悟桂北织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广西师范大学“桂彩织韵”创艺队深入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展壮锦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当实践团队踏入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来到了展示广西各民族服饰文化的“霓裳羽衣”主题展厅。一进展厅,一幅幅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壮锦映入眼帘。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壮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历经各朝各代的传承演变,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每一步发展都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讲解员介绍壮锦展品(团队成员唐栩辽摄)

在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壮锦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造,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仅编织过程就包含了多种独特技法,如“通经断纬”等,这些技法使得壮锦图案丰富多样、色彩绚丽。在展示区,古老的织机旁摆放着详细的操作说明,队员们围聚在一起,仔细观察织机的构造,想象着先辈们如何通过这看似简单的工具,织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壮锦。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湛与不易。

随着参观的深入,队员们对壮锦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其精美的外观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大家深刻感受到壮锦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壮锦不仅仅是一种织物,更是壮族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承载着诸多文化内涵。

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壮锦背带(团队成员韦佳彤摄)

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壮锦围巾(团队成员韦佳彤摄)

随后,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壮锦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壮锦不仅仅是一种织物,更是壮族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承载着诸多文化内涵。在壮族传统习俗中,壮锦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床上用品、背带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尤其在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上,壮族人民身着绣有精美壮锦图案的服饰,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壮锦上的图案各具寓意:龙纹象征权威与吉祥,凤纹象征美好与幸福,还有各种植物、动物图案,都传递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些图案世代相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图为壮锦成衣展品(团队成员韦佳彤摄)

在此次调研实践中,团队成员对壮锦文化有了全面且深入的了解。队员们认识到,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壮锦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壮锦焕发新光彩,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兴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不仅能保护和传承传统非遗文化,还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调研合影(团队成员石玉楚摄)

此次调研实践活动,不仅是对桂北织锦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更是“桂彩织韵”创艺队对于桂北织锦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实践。充分彰显了青年一代在守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道路上的坚定决心与积极作为。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 AIGC 技术创新设计及利用Comfy UI 工作流的可共享性等,优化织锦纹样生成精度,构建桂北织锦文化基础数据库,推动桂北织锦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生机,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师大学子力量。(供稿人:石玉楚 唐栩辽 韦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