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如何让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5年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调研团队走进崇左壮族博物馆,深入考察壮族刺绣的展示情况,开展“探寻桂北织锦,传承非遗文化”主题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为传统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20日上午,团队成员在崇左博物馆门口集合,进入馆内开展调研,重点寻找与壮族织锦文化相关的展品,详细记录织锦纹样的所属类别、图案构架、色彩比例、纹样搭配等细节信息。壮族织锦形制多样,从描绘花鸟鱼虫的植物绣,到寓意幸福美满的文字绣,记载着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队员们就绣品进行深入探讨,对织锦展品进行数据收集和储存,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崇左壮族织锦文化的特点。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拍摄记录壮族织锦内容
据记载,壮族刺绣历史悠久,最初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化需求,用于装饰衣物、家居用品等。作为壮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壮族刺绣不仅是极具观赏性的民间艺术,更承载着壮族的历史变迁、民俗信仰和生活百态,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记录壮族织锦的展品信息
团队成员还在博物馆一楼的文创商店发现了大量与壮锦相关的文创产品,从壮锦织布机模型、壮锦花纹丝巾,到壮锦手提包,将壮族织锦元素和现代时尚巧妙结合。店员热情地为调研团队介绍:“此类手提包在我们文创商店很畅销,大家对这种实用的具有民族风情的周边很有热情,壮锦也通过这种方式被更多人所熟知。”团队成员与文创商店的工作人员积极交流,深入了解壮锦手提包背后的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
图为崇左壮族博物馆文创商店的商品手提包
后续,团队成员将系统整理归纳壮族织锦相关数据,与此前对桂北地区收集的瑶族、侗族等民族织锦资料一同,搭建起基础数据库,利用AIGC与Comfy UI等AI工具生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支撑。
此次调研活动,让团队成员们得以近距离领略壮族刺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队员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未来将以青年之力,把此次调研的收获分享给更多人,让壮族刺绣文化被更多人知晓、喜爱,为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供稿人:广西师范大学 张卓禧 陆鄯宇 曹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