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壮锦新织梦”实践队赴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东北部龙脊村,开展了主题为“探索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非遗壮锦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深入探索壮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壮锦的起源、传承与背后的文化内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学术探讨,为壮锦及其他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壮锦新织梦”实践队在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的合影
本次调研活动的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模式。作为龙胜各族自治县首个全面展示壮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在“文化保护在原地”的理念指导下,融合了多元的展示形式,旨在以科学的方式保护并传承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通过展示壮族的历史、民俗、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人文景观,呈现了壮族文化的多维度面貌。该博物馆采用“活态传承”的方式,通过建立专业生态博物馆,已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套保护与传承壮族文化的模式。博物馆内的展示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龙脊魂”——龙脊梯田文化、壮族石文化、白衣壮服饰文化等多个单元。
图为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中小儿花尾帽
通过原生态、立体的展示方式,博物馆把壮族的自然资源与人文遗产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围绕壮族的建筑风貌、日常习俗、节庆活动等要素,深入分析并展示出这些文化元素在村落布局和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该博物馆的展示不仅有效保护了壮族文化,还将这些文化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形成了文化与产业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展示了壮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特别关注了龙脊地区壮族人民制作的小儿花尾帽上常见的凤凰纹样。凤凰作为壮族文化中的吉祥鸟,承载了对孩子健康成长与长辈长寿的美好祝愿。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团队对壮族服饰文化的理解,并为壮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这些服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正是壮族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
通过对小儿花尾帽中壮族纹样的深度探讨,团队成员意识到,这些服饰不仅是生活中的日常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件壮族服饰、每一顶绣花帽,都包含了壮族人民对幸福、平安与团圆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壮族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社会秩序的尊重。壮锦不仅是壮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它更是壮族人民文化认同的象征。壮锦纹样的生成与演变离不开壮族社会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以及民族精神的影响。每一块壮锦都承载着壮族人民对天地自然、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感悟与表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馆内壮锦传统手工艺人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通过访谈当地的手工艺人,深入了解了壮锦织作工艺的技艺特点及其纹样设计的文化背景。壮锦纹样源自大自然的元素,如动植物、山水景观及壮族的历史传说等。这些纹样不仅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艺术表现,也是他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感恩。通过对壮锦的分析,团队成员更加认识到,壮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上,更在于它背后蕴藏的深刻文化与民族情感。
其中,队员们发现壮锦中的凤凰纹样和祥云纹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凤凰象征着吉祥与幸福,祥云代表着富贵与安康。这些图案不仅在视觉上具有独特的美感,更在情感上与壮族人民对家族、对未来的期望紧密相连。壮锦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纹样都凝结了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正是这种文化特质赋予了壮锦独特的艺术价值。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壮锦新织梦”实践队在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的合影
未来,实践队将致力于推动壮锦文化的创新与多元应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意产业等方式,拓展壮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此外,实践队还计划在壮锦的产业化方面进行探索,推动其在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国际市场中的应用。这不仅能提高壮锦文化的全球知名度,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壮锦新织梦”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壮锦文化及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且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壮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进一步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贡献力量。(供稿人:广西师范大学 滕欣玥 肖婷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