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所至良辰景,无处不乡音——广西师范大学“乡音传声筒”团队赴灵川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大喇叭”工程主题调研

为深刻掌握灵川“大喇叭”工程的运行体系,挖掘乡村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探索新时代媒介数字化转型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乡音传声筒”团队于2025年1月赴桂林市灵川县融媒体中心,针对“大喇叭”工程的实施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团队 成员系统梳理了“大喇叭”的工程成效和在持续传播、整体延续方面的挑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致力于为基层媒体传播与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据团队调研前期的信息收集发现,灵川县“大喇叭”工程建设较为良好、完备。自2020年启动以来,该工程已建成覆盖全县147个行政村、800余个自然村的应急广播网络,累计投入超1200万元。该工程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日均播报政策信息、农技知识等内容超6小时,在防汛预警、反诈宣传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去年汛期曾实现暴雨警报30分钟内全域覆盖。但在初步的乡镇走访中,团队成员发现,灵川少数乡镇的“大喇叭”存在老旧失修、困扰居民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大喇叭”工程的运行机制和实施现状,团队成员特赴灵川县融媒体中心进行深入考察与交流。

团队成员在灵川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黄艳萍的带领下,来到了灵川融媒体大喇叭(应急广播)工作室。黄艳萍自2020年以来长期负责“大喇叭”的运行工作,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和运营成果。她向团队成员详细地介绍了大喇叭在灵川地区的分布情况和运行模式,涉及原创生产、实践操作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她向团队成员表示,“大喇叭”每日固定时间播报多项内容,在灵川乡镇地区发挥着时政播送、灾情传讯、信息科普和文化娱乐的传播作用,具有一定意义,但近年来,该工程在当地的持续运行与完善面临着重大挑战。

(灵川县融媒体中心大喇叭工作室)

(团队成员与灵川县融媒体中心黄艳萍编辑交流)

通过与黄艳萍编辑的交流访谈,团队成员发现,当前当地广播系统存在着内容形式单一、年轻群体参与度不足、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团队结合多学科视角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建立一批专业的“大喇叭”建设队伍;二是放开管理,允许下层运营在居民建议下进行合理的动态播放调整;三是推行“广播+新媒体”融合的新模式,通过手机二维码延伸音频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实现内容的再运用。团队提出的这些初步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如何从根本改善“大喇叭”工程的运行,仍然需要更为具体而有力的举措。

本次调研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一次学以致用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当地的“大喇叭”工程建设架起了学知理论和实际践行的桥梁,更彰显着我辈青年学子深入求知、扎根中国大地的使命与担当。未来,“乡音传声筒”将持续跟踪灵川“大喇叭”工程的进展,系统梳理农村广播体系在政策传播、文化传承、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深入挖掘新媒体时代“大喇叭”工程的创兴路径,将此次调研成果运用于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当中,助推灵川县“大喇叭”工程的运行及其他相关媒体的运营管理,以所学所知赋能县域新媒体项目建设,注入高校智力资源新动能。(供稿人:广西师范大学   唐亚词 莫丽冰 叶彦椿  蒋伊文 吴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