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郑州大学研究生开展“源起中线,水韵传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一渠清水向北流,千里江山展新颜。南水北调,这项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世纪梦想,也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线工程自2014年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输水超680亿立方米。截止到2024年底,豫冀津京四省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南水北调工程为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5年寒假期间,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源起中线,水韵传承”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入河南省南阳、荥阳焦作等地,围绕渠首工程、丹江口水库、穿黄工程及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等关键节点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亲身感受这项伟大工程的魅力,并积极思考如何为国家水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探访渠首,溯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该工程的“水龙头”,其建设对于保障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具有战略意义。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渠首工程现场,实地考察其设计理念、运行机制及水资源调配原理,并在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深入了解库区移民的奉献精神,感受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社会担当。

团队在淅川移民展览馆合影

实地考察丹江水库,见证生态保护成效。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被誉为“北方人民的生命水脉”。水利与交通学院研究生们前往丹江大观苑实地考察,系统学习水库的调蓄功能及生态保护措施。近年来,丹江口水库通过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政策,不断加强库区治理,开展大规模植被修复、面源污染治理及生态补水行动,实现了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水平,为南水北调提供了优质水源。

团队在丹江口水库合影

穿越黄河,探索水利工程技术高峰。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工程,位于黄河南岸至北岸之间,采用盾构技术穿越黄河,在水利工程史上创造了多项技术奇迹。水利与交通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盾构机掘进隧道的壮观场景,先进的双隧洞结构及自动化调控系统,实现了稳定输水与精准调配,为未来水网建设提供了技术范例。穿黄工程自通水以来,极大缓解了沿线城市的供水压力,改善了居民生活用水质量。研究生们被工程师“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折服,也为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

走进方志馆,解读国家水网发展蓝图。寒假社会实践团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在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团队成员查阅大量历史档案,系统梳理南水北调工程在国家水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单一的输水工程,更是国家水网布局的重要骨干,推动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团队在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学习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水利与交通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资源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他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国家水网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水网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将投身其中,为实现“人水和谐、南北共济”的美好愿景贡献智慧和力量,谱写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