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陇南公安:“无人机+” 以“小切口”推动警务效能“大提升”

救助可以有多快?

前不久,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十里镇一老人夜晚走失,家人多处寻找无果后便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十里派出所立即联系空航民警利用热成像技术进行空中巡查,不到10分钟便在半山腰的荒地里找到走失老人。

今年以来,陇南公安紧扣警务工作实际,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以公安科技化创新应用为抓手,紧密结合无人机探知速度快、数据传输快、灵活性强、应用场景多、实战效率高、节约警力等特点,充分利用无人机在巡防震慑、打击破案、交通调度、法治宣传、森林防火、禁种铲毒、救助群众、应急救援、安全监管、大型活动安保等警务活动中发挥出的强大功能优势,结合前端布建和后台算力,建立起了“空、地、人”为一体的“无人机+”三维立体防控体系,为提升“主防、主战”效率添加了新动能。


“无人机+防范”架设空中巡查“千里眼”

“无人机还是厉害,崎岖的山路,我们徒步到山顶,最快也要1个小时左右,无人机不到1分钟就到了!”西和县石峡镇灯塔村村委会主任对社区民警感慨地说。

2月9日,西和县警航民警在开展无人机高空巡查时发现,辖区山林中冒起阵阵浓烟,疑似着火迹象。发现险情后,警航民警迅速操控无人机飞往险情部位,利用无人机热感应功能准确锁定热源位置,并通过无人机对田间燃烧杂草的群众进行提醒喊话,督促其快速扑灭明火,及时阻止了一起火灾事故的发生。

推进警务效率变革是警务创新的关键点。今年以来,陇南公安将“建为防、防为用”作为警务创新的有力抓手,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出发点,高效利用无人机空中防范优势,紧密结合前端布建、后台算力、地面巡防等公安大数据及传统警务模式,开启了“空、地、人”三维联动巡防模式,为提升主防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春节、大型活动当中,全市公安特巡警采用“无人机+巡防”工作机制,对人流密集区域风险探知、安防提示、紧急救助、科学布警提供了科学指导,推动了主防效能的稳步提升。


“无人机+交管”打造科学用警“智慧脑”

科学用警、高效用警、智慧用警是节约基层警力,减负民警压力,提升警务效能的有效手段。

春节期间,大量群众返乡探亲过年,人流、物流、车流呈“井喷式”上升,线长面广,警力有限,疏堵保畅是交管民警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影响群众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春节,武都区公安局及时将无人机技术引入到市区交管工作当中,通过无人机飞行速度快、实时画面传输快、反应灵活的特点,将无人机传输画面与交通指挥调度相结合,实现了路面疏导警力的科学灵活调度,疏通保畅效率同比提升了26%,快速提高了街面用警效率和畅通行驶体验度,受到街面执勤民警和广大驾驶员的一致好评。

“无人机不仅是空中哨兵,更是数据尖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主任王凯介绍,春节期间,市局通过引用无人机技术实时全方位画面数据传输,街面交通通行情况一目了然,警力分配调度科学高效,不仅延伸了路面通行探知触角,还减负了路面执勤警力压力,是值得推广的警务实战利器。

与此同时,宕昌县公安局将无人机技术引用到春节、元宵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现场巡查当中,通过无人机传输画面,高效利用无人机喊话提示的方式,及时开展人流密集区域安防提示和烟花爆竹禁放区域安全提示工作,通过空中提醒和地面巡防相结合的方式,整个元宵民俗活动过程治安秩序井然有序。


“无人机+打击”锻造服务实战“侦查兵”

“无人机已到达情指中心研判指定坐标位置,如有地面人员异常活动迹象将及时提醒布控民警,请按照预定方案实施抓捕。”今年2月,武都区公安局利用无人机巡查技术,紧密配合情指中心、地面布控民警成功抓获系列盗窃案件嫌疑人石某,侦破盗窃案件3起。


陇南公安将无人机深度融入多警种联合作战体系,将无人机技术与刑侦打击和群体性事件、交警事故快速取证等相结合,利用无人机拍摄范围大、处警时间短、动向探知全面、跟踪灵活的特点,通过无人机前端画面实现与指挥中心、处警民警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对接,弥补传统警务工作中的短板,提高警务实战效能。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通过无人机“高空喊话”开展民俗活动安防提示、人流密集区域防盗窃、森林防火宣传70余场次,覆盖群众3.7万余人次,实现防控效能与社会效应双提升。

此外,陇南公安以“实战引领、科技支撑”为导向,建立完善“无人机+机巢”长效防控机制,通过科学布点、智能调度、精准巡航,构建起了“一巢多线、全域响应”的新型作战单元。同时,结合县区辖区治安特点,在重点区域部署智能化无人机机巢,量身定制“菜单式”巡航线路,针对山区、景区、交通枢纽等不同场景,动态规划巡查频次与路径,实现“一区一策、一情一案”,通过无人机智能化巡航,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强科技动能。(文、图/甘肃省公安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