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聚焦“三农”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作为浙江省的生态屏障和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丽水市立足生态优势与产业特色,以创新思维探索乡村振兴的“山区模式”,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丽水担当、贡献丽水力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全国乡村振兴工作锚定了方向,强调了乡村全面振兴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丽水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丽水市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佳,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享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丽水市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丽水的有机农产品因品质优良而广受市场青睐,游客也纷纷前来体验丽水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在乡村旅游方面,丽水市同样成绩斐然。“丽水山居”田园民宿入选全国旅游产品8大创新典型案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树立了标杆。这些民宿依托丽水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乡村文化,为游客提供了舒适、惬意的住宿体验。游客们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丽水山景”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推出12条特色精品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线路涵盖了丽水市的各个景点,包括美丽的山水风光、古朴的村落、丰富的民俗文化等,让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丽水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丽水市已形成了以品质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林业产业、水经济等五大富民强市支柱产业。其中,在品质农业方面,丽水市积极打造“丽水山耕”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该品牌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严格的质量管控,被列入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中,产品年销售额连续3年超百亿元,平均溢价率超过30%。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丽水市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和对农产品品质的不懈追求。优质的土壤、纯净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使得丽水的有机农产品在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文化产业方面,丽水市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资源,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例如,丽水的青瓷、宝剑等传统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同时,丽水市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丽水摄影节、丽水文博会等,提升了丽水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丽水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丽水市还积极开展古村复兴模式和“拯救老屋”行动,在不破坏村落整体形态的前提下,对富含历史的建筑、民居进行保护和二次开发,复活传统村落整村风貌、文化基因,并依托古村发展乡间客栈、文化驿站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目前,已对全市268个中国传统村落、198个省级传统村落开展系统保护利用,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了广大农民增收。例如,松阳县的许多古村落通过改造老屋,发展民宿、咖啡馆、手工艺品店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让古老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乡村建设与治理成效显著
近年来,丽水市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构建“百村引领、千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时代乡村建设新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创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7个,示范乡镇94个、特色精品村672个、美丽庭院5.03万户、市级花园乡村613个、精品花园乡村150个。
以浙江省委三个“一号工程”、省政府“十大工程”推进为契机,严格落实《关于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主线,坚持和深化“千万工程”,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率先构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丽水市还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在丽水市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村电商、来料加工、乡村文创产业等新业态的融合创新,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年,大山之间涌现了21个中国淘宝村、58个电商专业村、7个全国电商百佳县,农村电商发展迅猛,五年间网络零售额增长近3倍,年均增速超30%,大山深处的“淘宝村”成为致富新引擎。这些淘宝村通过电商平台,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除了农村电商,来料加工和乡村文创产业也在丽水市蓬勃发展。来料加工为农村妇女等群体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乡村文创产业则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购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丽水市还通过运用跨山统筹“金钥匙”,在全国率先探索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4种县域模式,全面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
共富实践展现乡村振兴成果
丽水市的共富实践成果丰硕,如:龙泉市住龙镇红军街改造后,村民开民宿、办商铺,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致富,实现了经济与精神的双丰收;景宁“天空之城”度假村改造废旧矿区,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减少了外出务工带来的家庭分离问题;景宁依托阿里平台推动83家“共富工坊”产品出山,斩获2000万元订单,不仅让当地的农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遂昌金矿转型国家矿山公园,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青田依托侨乡优势,打造“全球商品超市”,7万种进口商品年销售额突破140亿元,山区小城变身“国际窗口”,侨胞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实践展现了“精神引领+制度创新+产业突破”的三重逻辑,为全国山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从民宿经济到矿区转型,从电商助农到文化赋能,丽水以多元路径推动“富口袋”与“富精神”同步实现,不仅让丽水市的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也提升了丽水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丽水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全市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左右,乡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村集体经济实现较快稳定增长,市内相对薄弱村全面实现“消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此外,丽水市还制定了《丽水市本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的经济贡献与社会影响
丽水市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贡献和社会影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其它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经济方面,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例如,松阳县40%的农民从事茶产业,农民收入50%来自茶产业,农业总产值的60%来源于茶产业,小小一片茶叶成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黄金叶”。通过发展茶产业,农民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升了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上的稳定和富裕。同时,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茶叶加工、包装、销售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社会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丽水市通过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让农民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有力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一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民搬出大山后,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在城市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乡村振兴的未来规划
展望未来,按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丽水市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推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一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的监测和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三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五是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创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丽水市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丽水样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丽水力量。在政策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丽水乡村振兴正迈向更高台阶,乡村将变得更加繁荣美丽,农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满。(供稿人:浙江海洋大学 刘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