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男,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等。
1979年张伯礼考取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边临床坐诊、边留校任教、边开展中医药科研。他在众多职位上任职,如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等。2021年5月不再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职务,被聘为名誉校长。2024年8月9日获聘首批广西科技顾问。
张伯礼在荣誉方面成绩斐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获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22年7月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2023年4月入选“健康中国2022年度人物”。
张伯礼还著有《眼科分册》一书,并且在健康养生方面也有所倡导,告诫年轻人要少吃炸、烤、熏的垃圾食品,不要熬夜,浓茶适度饮用等。此外,他参与节目《国医少年志》担任“研学体验召集人”,在节目中与其他中医药专家一同为大众解读中医药文化等。在医学发展理念方面,他提出中西医结合是优势和特色,培育医学新质生产力需要多学科结合,强调创新、绿色、高效,吸纳多学科为医学诊断、干预、治疗提供更多手段,还教大众一年四季分别适合喝什么茶等。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张伯礼院士既是一名优秀的中医药师,同时也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截止2019年6月,张伯礼院士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生近300名,他所培养出的医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1]]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
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培养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张伯礼为勇搏励志班制定“责任、坚韧、克已、奉献”的班训,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淘汰。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