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宛如一条璀璨的丝带,紧密连接起东西方文明,促进了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互鉴。如今,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正搭乘着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沿着古老的丝路航线,跨越山海,走向世界,续写着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动人篇章。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自古以来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出种类繁多、品质上乘的中药材。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陇原大地上。如今,这些带着陇原大地独特气息的药材,正叩响世界之门,成为中医药“出海”征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力量。而兰州海关,恰似一位忠诚的卫士,持续优化服务、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在中药材出口的道路上,质量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堪称生命线。“中药材属于出口检疫风险较高的植物产品,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多变,准入要求严苛。”甘肃陇南礼县春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淼的话语,道出了中药材出口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助力中药材顺利走出国门,兰州海关立足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积极主动作为。成立中药材技术性贸易措施监测团队,定期收集整理各个国家关于中药材的法律法规、质量监测标准和检疫要求,精心打造“甘农外贸通”小程序,精准为企业推送主要贸易市场的检验检疫标准和国外通报案例,有针对性指导企业加强检疫处理,从容应对国外检疫要求,有效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
兰州海关所属天水海关关员现场查验出口中药材
不仅如此,兰州海关还积极开展“进县区送政策进企业送服务进田间送技术”活动,结合中药材种植加工特点,从种植环节提前介入,指导企业严格管控农药和化学品投入,强化原料源头风险管理,严把中药材出口质量关。在兰州海关的悉心帮扶下,“陇药”在国际市场成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备受青睐,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通关效率,对于中药材出口企业而言同样至关重要。“过去药材出口手续烦琐,如今手机就能预约查检,海关还开通了查检‘绿色通道’,检验检疫证书还可以邮寄,实现‘证随货走’。”甘肃陇南市宕昌县中发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者坚强展示着“兰州海关码上办”“关邮快通”小程序。这条24小时畅通的“数字丝绸之路”,让当归从黄土高原到曼谷药市的运输周期缩短40%,药香还未消散,药材已顺利抵达海外,陇原药香飘进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柜。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是甘肃中医药“出海”的重要窗口。近年来,甘肃通过援外医疗、卫生应急、健康治理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播。自2013年起,甘肃先后在乌克兰、法国、新西兰、匈牙利等国家成立了16家岐黄中医中心(学院),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巴基斯坦,“60后”医生喇杰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传奇人物。20世纪90年代初,他响应甘肃组织的专家和医生赴巴基斯坦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号召,毅然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初到巴基斯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推广工作困难重重。但喇杰廉没有放弃,他和团队成员一边努力学习当地语言,一边用实际行动展示中医药的疗效。起初,由于当地民众不习惯传统抓中草药熬制和喝汤药,他们便主要使用中成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并逐渐推广针灸疗法。如今,在原中国针灸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巴基斯坦岐黄中医中心,每天接待、收治大量患者。喇杰廉医生感慨地说:“在这里推广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在帮助患者缓解病痛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出海”,不仅仅是中药材的贸易往来,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当泰国学生通过VR技术“云游”甘肃当归种植基地,当法国汉学家从黄芪多糖研究中读懂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哲学,这条新时代的“健康丝绸之路”,正在将草本的生命力转化为文明的感召力。正如敦煌壁画上那株穿越千年的忍冬藤,中医药文化终将在世界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传奇。兰州海关也将继续秉持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更加精准的服务、更加智慧的手段,为中医药“出海”保驾护航,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文、图/朱要林 葛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