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四川攀枝花迤沙拉村:古老彝族村落的文旅新画卷

春暖花开时节,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落——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迎来了浪漫的“迤沙拉姊妹节”。邂逅古老村寨、感受民族风情、体验非遗文化,古朴的灰瓦红墙之间,游客们漫步游览,宛若步入尘封已久的历史之中。

深藏在大山中的迤沙拉,集民族融合、历史文化、多彩非遗、旅游景区等重要文旅资源于一体。近年来,迤沙拉深耕文旅事业、创新表达形式,形成现象级的文旅新业态,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拉动文旅经济发展,成为攀枝花市仁和区一张闪亮的文旅名片。

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姊妹节”活动现场(韩嘉伟/摄)


从历史里走来

迤沙拉村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曾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三国时期,彝族首领派兵在此守关,村寨初成;明朝“洪武平滇”后,留兵军屯的士兵与彝女婚配,入女方族籍,带来江南文化,改变彝村面貌。

迤沙拉村一角


两大历史事件造就了迤沙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长期的融合中,苏皖一带的服饰、音乐和习俗在这里有完美保存。如今,迤沙拉村不仅是汉族与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俚颇彝族第一村”,还保留了江南小镇格局和徽派建筑风格。

2005年起,迤沙拉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发展文化旅游业和观光农业。同年,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随后,又获评环境优美示范村庄、全国文明村镇、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四川最美古村落等多项光荣称号。2023年,迤沙拉历史文化景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红墙灰瓦古朴宁静,江南水乡与彝族民居巧妙融合,农文旅发展相得益彰,村民与游客互融共促,在迤沙拉,处处描绘着村民幸福生活的景象。


因文化而多姿

跳起欢快喜庆的舞蹈、端上香气扑鼻的拦门酒、摆满农特产品的共富集市、充满少数民族特色的情景演出、沉浸式参与观赏非遗节目……“迤沙拉姊妹节”总是带给游客丰富而多元的文旅体验。

“姊妹节”是俚颇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着600年悠久历史,每逢节日,迤沙拉村村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一起,杀猪宰羊、欢歌打跳、摆长街宴等,迎接八方宾朋。远嫁的女儿也会回到娘家“看看老阿妈,说说心里话。”

节日期间,游客争相观赏和体验羊皮鼓舞、谈经古乐、俚颇彝绣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在充满原生态和艺术的表达中,窥见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古朴和神秘。

据了解,近年来迤沙拉村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成功申报谈经古乐、羊皮鼓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姊妹节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俚颇彝绣、俚颇彝族打跳、俚颇彝族肝生制作技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节,迤沙拉还推出火把节、太阳节、婚俗等民俗文化载体活动,丰富游客体验感。

近年来,迤沙拉还相继完善村史馆、家风馆、非遗小院、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擦亮迤沙拉村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同时,持续用心打造民族村寨特色,做好村内古建筑和特色文化保护传承、补足村内基础设施短板等工作,实现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的蜕变。


在发展中振兴

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迤沙拉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2024年12月,川南天文台落地迤沙拉村,迤沙拉星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目前,该基地已打造成为西南地区兼具科普、科研、住宿、餐饮等功能的综合性天文场馆,探索出了新的健康、时尚的“星空经济”发展模式。

迤沙拉星空公园(图据仁和融媒)


境内海拔1450米的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台,可览峡谷奇观、观江水奔涌;被温暖的大地色系所包围,与天空相映成趣的26°N星空露营地;一览迤沙拉村的全貌的红椿树观景台等,都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

蛇年春节假期,迤沙拉村成为攀枝花市备受追捧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数突破35760人次,日均接待游客22800余人次。

姊妹节篝火晚会(韩嘉伟/摄)


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欣喜地表示,迤沙拉村不断探索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路径。在今年的姊妹节上,迤沙拉村与云南曲靖的新村、广西的秀水村结为了姊妹村。未来,将共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包括文创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融合等,以互助联动的方式,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力。

来源:川经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