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抚河与赣江故道交汇处,依城临江,面对西山,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素有“西江第一楼”美誉。
滕王阁,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年),由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创建的。李元婴出生在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名之。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在组织空间、布置空间和扩大空间方面,解决了声、影、光、色的一系列难题,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的特点,通过意境虚景与实景融为一体,交织出一幅绚丽多姿而又变幻莫测的中国传统风景图画。
滕王阁中央主楼净高57.5米,共9层,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若与黄鹤楼相比,其高度超出6.5米,体量是其3倍。滕王阁所用的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屋顶形式,其特点是屋顶两侧向外翘起,形似山峰歇脊,因此被称为“歇山式大屋顶”。坐西朝东,南北对称,耸立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十字形,从正面看,南北两亭均有游廊与主体相连,对主体起烘托作用,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结构上采用斜坡的设计,便于排水,防止水滞,增加了房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同时,大屋顶的悬挑设计还可以为房屋提供遮荫,降低室内温度,节约能源。
一千多年来,滕王阁沧桑兴废之频繁恐非天下任何楼阁所可比拟,自初唐创建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其间迭兴迭废达28次之多。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偕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此书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规范),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
一千多年来,围绕着滕王阁所展示的文化现象极为丰富多彩。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是空前的。滕王李元婴创建这座江南第一名阁后,初唐诗人王勃作《序》赋诗,古文大家韩愈欣然为《记》,从而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自此人文荟萃,文脉绵延不断。这不仅给江西文坛带来了很大影响,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滕王阁以其堪称合璧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传美于世,激发了世代才人以“登临抒怀”为契机的创作,给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以文会友、相互切磋的机会和场所。千百年来,文人学士登阁题诗作赋相袭成风,墨客骚人莫不以登阁挥毫为荣。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思古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诚如清代诗人尚镕《忆滕王阁》诗中所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名景、名人、名作,令江南一阁享千秋不朽之誉。
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时来风送滕王阁,滕王阁是南昌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有古人亦云:“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着的神圣地位,备受重视和保护。
滕王阁是南昌的骄傲,是豫章古文明的象征,真乃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瑰宝!滕王阁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它散发着古老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每一块砖瓦,每一丝风景,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讲述着古人的故事。走进滕王阁,倾听历史的呼唤,传承文化的底蕴,让滕王阁的光芒永不熄灭!
来源:滕王阁旅游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