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漆艺焕新彩 非遗传承赋动能
近日,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天府之国·年味喜德”主题文旅推荐活动于成都宽窄巷子圆满落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吉伍巫且现场展示了彝族漆器纹饰绘画技艺,黑、红、黄三色交织的图腾纹样,诉说着传承千年的彝族文化密码。活动现场,喜德县以“温泉+美食+非遗”为特色,推介了168道地域美食及彝族漆器文创产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
作为彝族漆器行业的标杆,喜德县近年来坚持“守正创新”理念。凉山州漆之光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非遗工坊”,在国家级传承人吉伍巫且、省级传承人吉伍五呷的带领下,工坊开发出漆器茶具、首饰盒等20余种新品,年产值达120余万元。通过“培训+制作+销售”模式,当地农户实现居家就业,人均增收超3000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入文化动能。
春节非遗矩阵 沉浸体验圈粉
春节期间,喜德县以“年画进万家”“非遗馆里过大年”“非遗年俗活动”三大主题为核心,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在“贺新春·送福进万家”活动中,非遗传承人走进城乡社区,送出春联年画5000余幅;非遗主题展则通过实物、影像、互动装置,系统呈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千年发展史。
跨界融合成为活动亮点。“非遗宴”将彝族坨坨肉、苦荞饼等传统美食与漆器餐具结合,带动周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天府之国·年味喜德》系列短视频以美食为媒介嵌入非遗技艺讲解,单条播放量最高突破10万次。活动期间,线下参与达6.4万人次,线上互动量超5.3万次,彝文书法、漆器纹样等文化符号深入人心。
数字赋能传播 品牌效应凸显
喜德县借力新媒体平台,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微信、抖音发布推文32篇、短视频38部,以年轻化语言解读非遗内涵。其中,“非遗传承人对话直播”吸引2万网友围观,漆器制作技艺短视频播放量同比提升60%。
品牌化运营成效显著。“天府之国·年味喜德”系列活动与四川省“非遗四川·百城百艺”计划深度联动,形成文化IP矩阵。活动期间,喜德文旅资源曝光量同比增长3倍,带动县域旅游收入增加18%,实现了“文化引流-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
非遗助力振兴 文化自信筑基
喜德县的实践表明,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可形成双向赋能。通过非遗工坊建设,当地培养了30余名技艺骨干,带动200余户家庭增收;漆器文创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成为凉山文化新名片。正如国家级传承人吉伍巫且所言:“每一笔纹饰都是祖先的智慧,我们要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未来,喜德县计划建设彝族漆器文化产业园,推动非遗与研学、旅游、电商深度融合,让千年彝韵在创新中生生不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喜德样本”。(供稿人:马诗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