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地处攀西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是彝族火把节的发源地,更是彝族漆器、彝族银饰、彝族服饰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摇篮。近年来,喜德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探索“非遗+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
保护传承,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喜德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余项。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在喜德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吉伍巫且正在指导徒弟们制作漆器。他告诉记者,以前学习漆器制作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漆器制作,他的徒弟也越来越多。
创新发展,让非遗文化“潮”起来
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喜德县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一方面,鼓励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非遗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
在喜德县红莫镇,彝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阿西阿呷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带领当地妇女发展刺绣产业。她将传统彝族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精美的刺绣服饰、包包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合作社的成立,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增收,也让彝族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旅融合,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喜德县依托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族选美”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每年举办的彝族火把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喜德县拉克乡,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阿牛阿呷开设了一家银饰工坊,专门制作和销售彝族传统银饰。她告诉记者,随着喜德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购买彝族银饰,她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非遗助力,让乡村振兴“强”起来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喜德县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同时,非遗文化也成为喜德县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提升了喜德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未来,喜德县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文化动能。(供稿人:马诗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