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数字技术唤醒古蜀文明:三星堆CAVE空间开启文化体验新范式

近日,三星堆博物馆的“科技味儿”打动尼泊尔考察团,考察团成员在互动体验厅穿戴上三星堆文明的服饰、发式、冠饰等,走进三星堆先民的精神世界。他们纷纷感慨:借助科技的力量,古文明得以“复活”。热烈反响的背后,是三星堆持续探索数字化创新的积淀——早在2023年,由北京金石视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石视觉”)打造的《都广之野》CAVE沉浸空间,已为文物“活起来”探索了新路径。该项目以《山海经》中“都广之野”为灵感,通过前沿数字技术重构古蜀先民的生活图景,成为三星堆数字化探索的里程碑之作。

三星堆博物馆“都广之野”CAVE影片画面展示

技术赋能文化叙事


金石视觉深耕文博数字化十余年,在《都广之野》中创造性采用“借物传话”理念,以陶盉、青铜神树、纵目面具为叙事载体,构建四大篇章:‌律动的文明、‌智慧的文明、‌闪耀的文明、‌映照的文明,通过超现实主义粒子化手法,将抽象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语言,构建出一场有形空间里的无形震撼。

“在这里,青铜器的纹路与数据代码共振,古蜀先民的生产智慧与粒子光效共舞。”金石视觉策划总监杜玉中强调,这一设计突破传统展陈局限,以数字美学唤醒文化基因。

三星堆博物馆“都广之野”CAVE影片画面展示

重构博物馆认知逻辑‌

《都广之野》的探索实践,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典范,折射出数字技术对文博行业的三大范式革新:

‌从“单向输出”到“多向共创”‌。CAVE空间通过多模态交互打破观展边界:观众在虚拟渔猎场景中与古蜀先民“协作”耕种,手势动作可影响粒子流的重组轨迹。这种“观众即创作者”的理念,与敦煌AI纹饰设计、三星堆VR考古项目形成共振,推动博物馆从“教育场所”转向“文化实验场”。

从“实体局限”到“无界传播”。数字技术突破了物理空间与文物保存的限制。正如敦煌“数字藏经洞”以云游戏技术触达千万用户,CAVE空间同样具备可复现、可扩展的特性。未来的CAVE空间可采用模块化设计,能适配不同场地,或许还可通过VR端口接入线上平台,让中华文明“走出”博物馆。

从“历史还原”到“文化共创”。未来沉浸空间项目并不止步于历史复刻,而是邀请观众成为文明叙事的参与者。这种“参与式创作者‌”的理念,与“山海”APP的个性化博物馆等案例共同指向文博行业的未来——公众不仅是文化的接收者,更是传播与创新的主体。

三星堆博物馆“都广之野”CAVE空间现场

技术赋能文化自觉‌

金石视觉总经理郑为开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用技术激活文化内生动力。《都广之野》CAVE沉浸项目正是我们‘向新求质’的实践,用行动前瞻博物馆数字化的未来图景。”

技术需服务于文化内核。‌青铜神树粒子流动节奏暗合古蜀祭祀仪轨,陶器重组算法基于考古发现的工序逻辑。这种“技术为骨、文化为魂”的创作观,与浙江大学云冈石窟数字化团队强调的“使命感”不谋而合,杜绝技术滥用导致的文化失真。

跨界合作推动创新‌。项目中汇聚了考古学家、艺术家与工程师,开创“考据-转化-呈现”协作范式。类似敦煌研究院与科技公司共建的“数字藏经洞”等案例,彰显文博机构与科技企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CAVE空间采用环保材料与低能耗设备,呼应全球博物馆的绿色转型趋势。同时,项目通过学校合作计划、社区开放日等活动,将数字体验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彰显文化普惠价值。

从“科技味儿”打动尼泊尔考察团,到《都广之野》的持续热度,三星堆博物馆正以数字技术为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全球。金石视觉的《都广之野》CAVE空间不仅是技术试验场,更是数字时代文明观的具象表达——在这里,古蜀先民的智慧通过粒子棱镜折射,照亮每个探索者的心灵。正如三星堆青铜神树所隐喻的,文明的传承从未中断,数字时代正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