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育儿补贴政策:在经济补贴之外,更需要社会系统性变革

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建议,探索由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育儿补贴制度,并根据不同地区收入水平进行调整。同时,他还提到,应增加育龄女性的就业友好度和社会托育服务供给,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在全国两会期间,育儿补贴方案被反复提起。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加剧,育儿成本高是主要原因之一。育儿补贴的出台,直接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体现了政府对生育问题的重视。

而根据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对育儿补贴金额进行调整,旨在通过差异化补贴提供政策措施的精准性。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与中西部地区育儿成本差异显著。补贴金额根据地方收入动态调整,避免“一刀切”导致高收入地区补贴效果有限,经济较落后地区覆盖范围不足等问题。若全国统一发放定额补贴,高生活成本地区可能“杯水车薪”,欠发达地区却易形成福利依赖。

当然,不少网友对此政策提出疑问,如何界定“地区收入水平”,同一城市内也存在收入差距;也有网友对于区域公平性提出质疑,若按地区划分,可能引发“补贴洼地”效应,刺激更多人口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涌入。

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是应对低生育率的重要一步,但其效果取决于具体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配套措施的完整度。解决生育率降低问题也不能一味地依靠于经济补贴,更要关注社会资源分配、性别平等以及社会氛围等更深层面的问题。

朱同玉提到,增加育龄女性的就业友好度和社会托育服务供给,是营造支持生育氛围的关键。这一观点切中了当前生育问题的核心痛点。  当前社会压力下,女性因生育离开职场后很难再度回到原来的岗位。不够完善的产假政策,并未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家庭分工观念以及工作中的性别歧视,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女性的生育意愿。唯有多措并举解决以解决此类问题,营造支持生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进一步解决生育率过低的问题。

人口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出生率的降低,意味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发放育儿补贴是鼓励生育的积极举措,但单一的经济激励难以根本解决问题。政府需要在女性权益保障、社会服务优化等方面同步发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提升生育意愿,缓解人口结构压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供稿人:南京师范大学 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