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医者仁心行千里 海略协作山海情 ——海安市人民医院援陕集体先进事迹

在江苏海安与陕西略阳之间,一座是滨海之城,一座是西南要冲,两地直线距离跨越1300公里。自2017年起,为了深化苏陕合作,海安市人民医院的19名医护人员飞越千山万水,奔赴汉中山区,与略阳县的卫健人并肩作战,为当地的卫生健康事业注入了强劲的海安力量。

略阳县,坐落于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受多重因素制约,医疗卫生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10月,海安市与略阳县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海安市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号召,连续八年选派优秀医护人员奔赴略阳。一批又一批海安“天使”带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让略阳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海安同质的医疗资源。


图为濮尊国医生示范手术

八年间,海安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汉中平原上书写了多个“第一”,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第一批踏上陕西大地的“孤勇者”濮尊国,成功开展了略阳县人民医院历史上第一例深静脉穿刺术,将血液净化的前沿理念引入当地。储开东的到来为儿科注入了中坚力量,成功抢救了第一例危重症新生儿。贲峰积极协助创建胸痛中心,心内科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开展了首例心包穿刺术。刘宏达完成了神经内科历史上第一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神经内科医疗技术水平的新跨越。李林助力完成2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为当地医疗技术带来了新突破。朱万荣更是率先将人工智能引入肺结节影像诊断,并参与了当地医共体影像云诊断的网络构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援陕的海医人不仅提供技术支持,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更新和诊疗理念的跟进。援陕队伍涵盖多专业优秀人才,他们克服了语言、环境等多重困难,将本专业的最新指南、规范以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同时,他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当地医院的发展找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援陕海医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将最新的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变“输血”为“造血”。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全力以赴。他们协助当地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和预案,普及管理新工具;组织各种层次的讲座、培训和查房,大幅提升受援医院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病历质量;突破条件制约,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实现疑难疾病诊疗、危重病人抢救水平的快速提升。

钱晶至今难忘自己提出开展科研项目时当地同事懵懂的眼神,以及一起挑灯夜战、热烈讨论的每个夜晚。她出发时,二宝刚满两个月,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陆月梅成功为一位异位妊娠、Ⅲ型剖宫产疤痕妊娠患者施行了复杂手术,既传授了技术,也彰显了医者的大爱无疆。徐小虎率先在影像科推广“三化”管理方法,让受援科室的影像诊断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周晶晶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巡回医疗中,遇到一名不能站立的6岁孩子,家属还停留在“孩子三年前摔坏头”的认知中。经过她的问诊和查体,判断孩子是先天性脑瘫导致的肌力低、肌张力高引起的摔跤,为当地脑瘫患儿的诊断治疗打开了新的天地。郑宇、刘宏达、魏威等年轻医护人员接力帮扶,将海医人的“精气神”“硬技术”“新理念”永远留在了略阳。

在援陕队伍中,有11名党员医务工作者,他们始终秉持入党初心,牢记党员身份,切实履行政治担当,践行为民情怀。谢群多次徒步翻越大山到农户家中看病、体检,一碗红糖水让她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深情厚谊。殷荣华挥泪告别身患胃癌的老母亲,毅然留下继续工作。刘艳在略阳县疫情暴发时,主动担负起核酸采集、穿脱防护服培训的任务,深入隔离区开展工作。丁荷蓓忘不了略阳进村义诊的每一天,她自带干粮、借宿老乡家,逐户义诊,将健康知识带给当地群众。贲腾在工作期间挺身而出救治车祸伤者,英勇事迹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

八年间,海医人通过组团队帮扶,协助略阳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8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部分技术达到了市级先进水平。他们为当地医院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略阳县人民医院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海安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吕书军表示,八年的倾情帮助,援陕医务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崇高职业精神,为略阳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海安与略阳两地搭建了一座友谊之桥。


图为南通市卫健委领导同援陕医生合影

援陕海医人的感人事迹被广泛报道,多人获得荣誉称号。如今,仍有三名医务人员坚守在援陕岗位上,他们将继续用医者仁心续写海安援陕工作新篇章,谱写海略协作新传奇!(供稿人:  海安市人民医院  张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