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四川理县蒲溪乡:法治乡村建设绘就和谐新画卷

近年来,四川理县蒲溪乡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从特色文化入手,融合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走出了一条具有蒲溪乡特色的法治乡村之路。


“释比戏” 演绎法治新篇

二月二“春祷”,阳光洒满蒲溪乡的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释比戏”表演正在火热进行。舞台上,身着传统羌族服饰的演员们,以独特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将法治故事融入释比戏中。“大家可都要记好,山林防火重如山,一不小心就违法。” 饰演释比的演员一边挥舞着法器,一边向台下观众高声唱道。

台下,密密麻麻坐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村民。“这戏好看得很,还让我们晓得好多法律知识,以后可不能在山林边上用火了。”65岁的村民杨大爷说道。

蒲溪乡释比戏历史悠久,是古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匠心独运,以释比戏这一极具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的艺术形式为载体,积极组织本土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投身创作。他们紧扣法治主题,精心打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法治题材释比戏,如《守护山林法先行》,生动展现森林草原防灭火的重要性与法律规范;《邻里和睦讲法治》则聚焦邻里纠纷调解,用鲜活的故事传递法律智慧。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同春风化雨,在欢声笑语间,将森林草原防灭火、邻里纠纷调解等实用法律知识精准传递给每一位村民,让法治观念如种子般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传承古羌文化,厚植法治土壤

踏入蒲溪乡的古羌寨,古老石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羌绣的五彩丝线在阳光下闪烁,为这座古寨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在这里,古羌文化与法治文化相互交融,乡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巧妙借助古羌寨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精心打造法治宣传栏,深入挖掘古羌人的传统习俗,将其与现代法律条文一一对应,进行别出心裁的展示。

就拿古羌人在商业往来中对诚信的坚守来说,无论是货物交易还是合作经营,他们向来严格遵守约定,这种传统习俗与现代《民法典》里的诚实守信原则不谋而合。工作人员在讲解时,结合古羌寨中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商业故事,将两者对比阐释,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瞬间变得通俗易懂,也更易被大家接受。

不仅如此,蒲溪乡还充分挖掘利用古羌文化中盛大庄重的羌历年以及神秘独特的夬儒节等丰富多彩的节日资源,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让法治的春风吹进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在神秘庄重的夬儒节期间,古老的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独特的文化氛围笼罩着整个村寨。此时,工作人员身着绚丽多彩的羌服,穿梭在人群中,将制作精美的法治宣传手册递到村民手中,并热情洋溢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村民给予的细致解答。从日常生活中的邻里纠纷处理,到生产经营里的权益保障,这些实用的法律要点通过通俗的文字与生动的语音,被高效地传递给村民,让村民们在全身心投入节日欢庆、深度感受古羌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不经意间就领略到法治的力量。

蒲溪乡正是通过这样别具匠心的举措,让古羌文化节日成为法治传播的绝佳舞台,让法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以乡风文明引领法治风尚

走进蒲溪乡休溪村,一幅清新雅致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每一户人家门前都醒目地悬挂着写有村规民约的牌子,宛如一枚枚文明的勋章,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的秩序与和谐。其中,“尊老爱幼记心间,邻里互助乐无边,遵纪守法不违规,乡村和谐笑开颜” 这句村规民约,质朴而有力,成为村民们日常遵循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蒲溪乡党委、政府将乡风文明建设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全面修订与完善。在新的村规民约中,对村民的言行举止、邻里相处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范,并将法治精神如丝线般巧妙贯穿其中,使得村民们在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模式下,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法治意识,逐步养成了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良好习惯。

此外,蒲溪乡还积极搭建激励平台,开展 “优秀人民调解员”“最美法律明白人” 等评选活动,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法治理念、大力弘扬乡风文明的家庭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与奖励,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全乡上下迅速掀起一股人人讲法治、个个守规矩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为蒲溪乡的法治乡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蒲溪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深度挖掘古羌文化内核,充分发挥“和为贵”这一传统理念的独特价值,构建了以乡、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乡贤、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在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室里,一场调解正紧张进行。休溪村村民甲在为村民乙进行彩钢瓦施工时意外受伤,双方就责任认定与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此时,由乡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村里的老党员以及网格员组成的调解团队迅速介入,运用新时代 “枫桥经验” 展开调解工作。工作人员依据 “优秀人民调解员” 秉持的专业精神,向双方详细讲解《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劳务关系等相关法律法规,明晰责任边界;老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邻里和睦的角度耐心劝解,回忆往日两家互帮互助的温暖场景;网格员则巧妙引用古羌人团结互助的传统习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近年来,在乡、村二级调解委员会的主导下,各位乡贤、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多元化解邻里纠纷,先后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件,成功率达97%,充分彰显出蒲溪乡法治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融合所带来的良好成效。

通过一系列法治乡村建设举措,法治的种子在蒲溪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的蒲溪乡,乡村治理更加有序,村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一幅和谐美好的法治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文、图/何东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