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传媒学院(新闻学院)、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文学与生活的诗意对话”主题活动,聚焦“外卖诗人”王计兵的创作历程。
活动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天豪副教授主持。他在开场致辞中指出,王计兵将外卖工作与诗歌创作相融合的生命实践,为当代青年提供了观察现实与理想关系的独特视角。作为登上央视春晚的特殊创作者,其作品展现出的烟火气息与人文关怀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王计兵因诗集《赶时间的人》走红网络、登上央视春晚的外卖骑手,携其生存体验与文学理想,与高校师生展开跨阶层的创作对话。王计兵是拥有5000余首诗作和15万公里送餐里程的创作者,他在分享中坦言,文学不是实现暴富的工具,而是安顿灵魂的港湾。回顾三十年坚持写作的心路历程,强调真实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要素,好的诗歌需要在节制语言中创造张力,在留白处让读者共鸣。对于外卖工作带来的创作灵感,他表示,“追赶时间的人最能捕捉生活的褶皱。”
西北师范大学徐兆寿教授从文学社会学角度剖析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他认为王计兵的创作打破了诗歌同质化困境,以底层视角重构了文学伦理,其作品证明了“人生处处皆文学”的可能性。兰州交大唐翰存教授肯定了“外卖诗人”的传播价值,建议在生活细节提炼和形式创新上持续深耕。
人民文学出版社责编郭良忠从编辑视角解读作品特质,指出《赶时间的人》成功在于“将生存苦难转化为文字韧性”。兰州市作协副主席成志达强调,标签化传播不应遮蔽创作本质,最终需回归纯粹文学价值。诗人庄苓特别关注作品中亲情书写的演变,父母离世后,他内心的情感愈发浓烈,诗作中也更多地流露出悲悯情怀。
活动现场,嘉宾们就诗歌创作的时代性、文学标签的双重效应等话题展开讨论。徐兆寿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平凡叙事更能引发当代共鸣,期待更多扎根生活的创作者持续书写时代微光。(文、图/牛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