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南诏奉圣乐” :高校教育与文旅产业的 “文化富矿”

近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文件中要求在未来的高校教育中要植入更多原创性案例,尤其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内我国本土冷门绝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要有所偏重。因此在高校中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挖局热潮。

云南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诞生于唐朝古老而神秘的 “南诏奉圣乐” 进入诸多学者的视野,成为一个新的焦点话题。“南诏奉圣乐”之所以能被划分为冷门绝学,符合国家对于作为高校原创教学使用案例研究内容集中体现在:诞生背景、演出规模、文化内涵几个方面。

南诏奉圣乐所诞生的唐代,南诏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势力,与中原大唐王朝往来密切。南诏国为表达对大唐的尊崇与友好,其能被创作出来的核心要素就是当时南诏希望能够以此作品表达对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崇拜和敬仰,因此才有倾举国之力,汇聚各方人才,精心打造了这部大型乐舞。历经数年磨砺,一部集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惊世之作横空出世。这一作品纵观中华文明历史是具有唯一性的特征,因此在云南地区的文化研究和传承及高校教学案例中中有着较高价值。

参照现有研究成果“南诏奉圣乐”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演出之时,30 多名技艺精湛的乐工各就各位,他们手中的乐器种类繁多,涵盖了中原、西域以及南诏本土特色乐器,弦乐的悠扬、打击乐的激昂、吹奏乐的空灵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多元融合的乐章。舞台之上,196 名舞者身姿矫健,他们身着华丽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舞者们分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四部,每一部都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与表现形式。龟兹部的舞蹈动作灵动轻盈,带着浓郁的西域风情,仿佛让人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驼队;大鼓部则以雄浑有力的鼓点震撼人心,彰显着力量与豪迈,那激昂的鼓声仿佛是南诏勇士冲锋陷阵的呐喊;胡部的舞蹈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奔放与洒脱,舞者们的旋转、跳跃传递出无尽的热情;军乐部整齐划一的队列与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出威武之师的风范,他们的表演犹如一幅生动的古代战争画卷。四部舞者相互配合,通过精妙绝伦的队形变换,时而组成威严的方阵,象征着庄重与肃穆,时而变换为灵动的圆形,展现出欢快与活泼,将南诏国的风土人情、对大唐的敬仰以及祈求和平盟誓的诚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种聚合了多个地区多种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作为高校教学中的原创案例,在文化传承与教学中将能起到很高的传承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由无数璀璨的文化作品所承载,在今后一个时期经过梳理中华文化的各类瑰宝后,诞生于云南的“南诏奉圣乐”作为建构和夯实“文化自信”的古代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云南古代的“南诏奉圣乐” 除了其唯一性外更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之作。在演出形态上,它深度借鉴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据史料记载,其采用了唐王朝宫廷乐舞特有的 “字舞” 形态,舞者们以身体为笔,以舞台为纸,通过队形和服饰变化 “书写” 出 “南、诏、奉、圣、乐” 五个大字,这种创意编排与武则天创制的 “圣寿乐” 异曲同工。而且在叙事性上,它完全遵循中原舞蹈的艺术要求,利用舞者的动作衔接、队形变化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南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故事,从开场的盛大仪式,到中间的求和表意,再到最后的欢庆盟誓,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逻辑清晰,与中原舞蹈通过编排展现复杂故事的手法一脉相承,这无疑是南诏国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促进自身艺术升华的有力证明。

随着“南诏奉圣乐” 价值的凸显,相关研究工作正已经陆续开展。在学术研究领域,各类专家学者们纷纷组建团队,投身于这场文化探寻之旅。他们之中,历史学家们仔细研读《新唐书》、《旧唐书》,实地前往古代西域地区考查洞窟壁画,不放过任何一个关于 “南诏奉圣乐” 的记载细节,试图从只言片语中还原其历史全貌,探寻它在当时政治、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音乐学家们则专注于研究其复杂的音律构成,通过对古代乐器的复原、对乐谱的解读,努力让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悠扬乐声再次响起;舞蹈学家们深入云南民间,走访那些依然保留着古老舞蹈传统的村落,寻找与 “南诏奉圣乐” 相关的舞蹈动作、队形变换的蛛丝马迹,期望能够完整复原其舞蹈风采。

云南早在2003年就将文化产业作为未来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进行深度布局,因此除了在学术及艺术文化领域对“南诏奉圣乐”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学术价值外,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南诏奉圣乐:音律、服饰、舞蹈编排、表演情节等细节后,佐以现代高科技AI赋能 ,对“南诏奉圣乐” 适度复原与创新演绎,结合现代舞台灯光设计模拟古代宫廷照明效果,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古代南诏国的山川地貌、历史场景投射在背景幕布上不仅让当地观众大饱眼福,更能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赏,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诏奉圣乐” 作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承载着深厚底蕴,它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在当下,它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出历史的尘封,为大众了解古代文化、促进文化繁荣搭建桥梁。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必将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新光彩,续写属于它的传奇篇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璀璨明珠。(供稿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张晗